公益类国有企业信息公开问题研究——以中央公益类企业为例

来源 :山东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yu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将国有企业根据发展需求和功能作用划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两大类。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国有企业历经了几十年的产权改革,虽已取得较大成就,但由于历史渊源特殊,加之现实环境复杂,当下的国有企业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在分类改革设想提出之前,我国一直奉行“统一监管、统一治理”的“一刀切”模式,导致国有企业定位模糊、运行低效、资本流失、产能过剩、活力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指导意见》指出,公益类国有企业应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保障民生为主要目标,与群众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若存在信息公开不力,社会监督不严,势必会影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对公益类国有企业制定针对性强、科学合理的信息公开制度机制和方式方法,约束企业财务行为,防范潜在风险,有利于提高其运营效率,帮助企业树立良好信誉和形象,维护政府公信力。  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博弈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学、新政治经济学以及运筹学领域的相关结论为支撑,充分借鉴和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国有公益类企业的特殊性质和职能定位,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规范研究方法,对公益类国有企业的概念、特征、行业范围、占比分布和发展现状做出归纳与总结。与此同时,从社会监督视角出发,以八家公益类中央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其官方网站为研究窗口,将公益类国有企业的信息公开应有逻辑与实然现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虽然该类企业在信息公开内容和形式上较之以往都有所丰富,但总体来说信息透明度水平依然较低。具体表现为:财务报告和关键性财务数据披露较少、高管薪酬等敏感信息披露不足、公益类指标设定和公开不完善、披露滞后且披露行为不规范。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信息公开经验基础之上,在公益类国有企业“信息公开”方面提出如下对策:第一,建立和完善专门针对于该类企业的信息公开制度安排,在披露主体、披露方式、披露渠道和披露内容上进行创新和规范,以提高信息公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二,提出公益类国有企业信息公开保障措施,充分发挥和行使各监督主体的监督管理权,特别应重视媒体舆论对于国有企业的外部治理效应,加强国资委对企业信息公开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问责职能,从而保障和推动相关制度发挥应有作用。
其他文献
学位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全球经济带来沉重的打击,世界各国纷纷开始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复兴的重点,我国也紧跟国际步伐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零部件的更新换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加快,大大缩短自身生命周期的同时,也缩短了所属产品的购买周期,从而导致服务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R&D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之一,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还关系着企业的长远发展。近年来,上市公司的R&D投入受到高度重视,投入强度不断提高,科技研发类型也已完成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的转变,其中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对其上市公司R&D投入的影响尤为关键。我国机构投资者通过社会化筹资迅速发展,有强大的资金实力,作为
学位
投资决策是企业财务决策的重要环节,投资行为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传统财务理论的框架下,企业投资决策的形成基于“理性人”和“资本市场完全有效”假设。在现实生活中,人
近年来持续低迷的行情和残酷竞争的压力,证券公司面临激烈竞争和全行业亏损的困境,证券业暴利时代已经结束。证券公司必须重新考虑市场定位及发展方向,在目前市场条件下,客户
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所有权与管理权逐渐分离,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目标的不一致,再加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使得企业中存在的委托代理成本问题比较严重。而投资作为
每每来到江苏,都会觉得它是个内涵丰富而充满新鲜感的地方,每座城市都有它与众不同的风情,是不能被取代的.南京的民国风有着唯美浪漫的时代烙印;苏州温婉,悠悠评弹与吴侬软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