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教场所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传承、演进下来的智慧结晶,具有巨大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及教育价值。这类遗产的保护利用,对于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的延续和发扬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我国的软实力;有利于增强道德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从而达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和目标—群体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目前道教场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的保护利用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物质层面的保护利用要远远大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利用。因此对于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利用应成为目前道教场所保护工作的首要问题。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归纳总结法、分析法、实证法。选取道教场所为研究对象,总结了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空间之间的关系;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的方法;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的道教场所的空间营造方法。
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道教场所是文化遗产中物质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道教场所的各组成要素并不一定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他们组合所构成的空间环境却能够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价值和风貌特征;(2)道教场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道教场所的真正内涵所在。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特定的物质空间或者载体与之相对应,为此应该在设计中为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其传承、展现的恰当的载体;(2)道教场所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离不开它的创造者也离不开它周围的保护者;(3)保护利用仅仅是一种手段,对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积极地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