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以楼观台道教文化景区为例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9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教场所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传承、演进下来的智慧结晶,具有巨大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及教育价值。这类遗产的保护利用,对于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的延续和发扬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我国的软实力;有利于增强道德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从而达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和目标—群体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目前道教场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的保护利用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物质层面的保护利用要远远大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利用。因此对于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利用应成为目前道教场所保护工作的首要问题。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归纳总结法、分析法、实证法。选取道教场所为研究对象,总结了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空间之间的关系;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的方法;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的道教场所的空间营造方法。   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道教场所是文化遗产中物质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道教场所的各组成要素并不一定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他们组合所构成的空间环境却能够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价值和风貌特征;(2)道教场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道教场所的真正内涵所在。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特定的物质空间或者载体与之相对应,为此应该在设计中为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其传承、展现的恰当的载体;(2)道教场所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离不开它的创造者也离不开它周围的保护者;(3)保护利用仅仅是一种手段,对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积极地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中国城市的高速发展正促使城市建筑向功能的综合化与集约化进化。而功能的综合化与集约化正是城市综合体最重要的两个特征。这种契合,使得城市综合体的产生成为城市发展的客观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一个高度成长期,其巨大的先导优势冲击着传统的乡村社会,引起了乡村社会的裂变。在这个环境背景中,论文基于“建造模式”层面,对当代住宅体制“自上而下”
困扰。工业革命带来了便捷的交通方式,却造成了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冲击。新的交通工具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对街道尺度与路面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却无形中损害了街道其他使用者的
以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公益性公共设施足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足广大市民进行日常活动的重要载体,其涉及城市整体生活水甲和公共利益。县域中心城市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在近20年间大城市地区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大城市地区正经历着城市功能和城市结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宅建筑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以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始终没有太大改观,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机械化程度低,严重地阻碍了我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许多地区依靠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形成矿区,进而发展成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城市建设,现如今已经逐步影响城市的经济
室内舒适温度的设定标准直接影响着人体的热舒适与建筑设备能耗。以实测研究为基础的适应性热舒适理论认为;人们在实际环境中的热感觉受着过去的热经历、文化背景、建筑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