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是中国艺术近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是由于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要人皆重文教,国人思想得以解放,社会新旧观念不断冲撞,艺术文化自由发展,各领域大师层出不穷,河南地区艺术社团的大规模涌现即是具体表现。民国河南地区先后出现的艺术社团达210个,其组织性质有官办、民办和官民合办等,涉及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门类。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区域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化氛围浓厚、以开封为中心的豫东地区。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从初兴到成熟共经历三个阶段。1912年至1936年是初兴阶段,以“移风易俗以正人心”为目的取向,通过戏剧改良和美术革命等,用丰富的艺术形式开启市民生活新风尚;1937年至1945年是繁盛阶段,以“唤醒民众救亡图存”为精神共相,通过组织文艺活动,大力向民众宣传抗日革命思想;1946年至1949年是成熟阶段,根据时代需要,提出“除旧布新贴近社会”的艺术宗旨,促使地方艺术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演变。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在地方艺术近代化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张四箴组建河南首个具有近代化性质的艺术社团——河南新剧团,聘请戏剧名家刘艺舟对地方传统戏曲进行改良,创办戏剧学校推行艺术教育,出版《绘声剧报》促进艺术传播,并联合四剧团赈济义演承担社会责任;马可成立的怒吼歌咏队,创作大量融入河南民歌元素的现实主义革命歌曲,并筹办首届开封救亡歌咏大会,掀起地方民众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高潮;宋晓东创办的扇面画会,既不同于主创西洋绘画的上海地区艺术社团,又不同于精研传统绘画的北京地区艺术社团,而是以振兴家乡艺术为立足点,通过写实手法把乡土情结绘于扇面方寸之间,以实现中国传统艺术在地方的传承与创新。总之,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的蓬勃发展,使地方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艺术群体和艺术流派。如豫剧发展离不开豫声戏剧学社、中州戏曲研究社等对地方传统戏曲的改良,怒吼歌咏队创作的现实主义革命歌曲引领了河南近现代音乐潮流,扇面画会等艺术社团稳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地位,传统木版年画在年画改进研究会的数次创新中得以享誉四方。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在与其他地区艺术社团的交流互动中,涌现出一批实力不俗的艺术家,对豫剧流派的开创、近代版画的传播和革命音乐的兴起等贡献出宝贵力量。因此,民国河南地区艺术社团不仅强有力推动了地方艺术观念的近代化转型,还是现代中国艺术史叙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深入研究,既是回顾梳理历史,亦是对当代河南艺术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