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婚恋悲剧性作品是中国古典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烙印着独特民族文化气质的作品类型,它的产生与本民族的文化、社会、历史、悲剧心理等因素息息相关。悲剧性研究不仅要揭示悲剧之所以为悲剧的根性特质,而且需统摄作家、文本、观众三个层面。本文旨在通过文本细读、对照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不同时期的婚恋戏曲的悲剧性作品进行研究,总结其发展规律,揭示婚恋悲剧性作品生成背后的文化内涵。第一章主要阐述宋元婚恋戏曲的悲剧性。文章以现存唯一一部全本南戏婚恋悲剧性作品《张协状元》为例,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婚恋戏曲作品的悲剧性及悲剧性语言风格与观众接受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全方位把握该戏曲作品的悲剧性内核及外延;通过与对元代前期产生的婚恋戏曲《汉宫秋》和《梧桐雨》的比较研究,分析马致远与白朴的不同生活经历导致作品的悲剧性的不同、悲剧性的语言特色的差异和观众接受过程中触动的不同的家国悲情;通过对《秋胡戏妻》与《潇湘夜雨》悲剧性剧目生成的社会背景、悲剧性的语言风格的分析和观众接受心理中悲剧体验的转向论述,总体呈现宋元婚恋戏曲的悲剧性。第二章主要分析明清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部作品,按照时间先后分别为有“南戏之祖”之称的《琵琶记》、在陈洪绶评点中首次出现“怨谱”概念的孟称舜《娇红记》、南洪北孔的《长生殿》与《桃花扇》以及反映末世人性的《雷峰塔》。五部戏曲作品在婚恋悲剧中不仅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婚恋悲剧,同时也在元代悲剧性戏曲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时代背景的本质差异导致了作家的悲剧意识、悲剧性的语言特色与观众不同的悲剧性心理体验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和发展变化。第三章主要通过对川剧《燕燕》、越剧电影《蝴蝶梦》和越剧《唐琬》、黄梅戏《徽州女人》、京剧《百花赠剑》、豫剧《泪洒相思地》这些当代五大地方戏曲中创作较为成功的悲剧作品的个案研究,总结新时代中西方悲剧理论交融中悲剧性婚恋戏曲的代表性发展趋势、新的表现形式及当代观念下的观众接受心理。川剧《燕燕》与越剧《唐琬》对传统婚恋悲剧作品的创新可以归纳为西方悲剧理论关照下作者对当代婚恋悲剧书写的新视角;越剧电影《蝴蝶梦》和黄梅戏《徽州女人》可以概括为婚恋悲剧作品当代婚恋悲剧观的重构;文中所选的京剧《百花公主》和豫剧《泪洒相思地》是典型的传统悲剧意识在当代的延续。结语部分对婚恋戏曲悲剧性作品质变时期的总体规律进行深化总结和阐述。不同时代的婚恋观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其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着显著的区别,婚恋戏曲悲剧性不但渗透着人们婚恋观的变化,同时也表现了女性从被动遭受苦难到自我觉醒、再到走上反抗的过程。该部分还将对婚恋戏曲悲剧性作品进行文化视角下具有哲学意义的思考,说明中国的婚恋悲剧之所以以这种状态和规律呈现,与我们的传统哲学、价值理念文化心理、潜在意识等诸多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婚恋悲剧性作品是最能体现民族悲剧特征的研究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