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世凯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人物,他对于清末民初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着莫大的影响。而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则是从海防问题生发而来,海军曾是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军种,对晚清政治人物与国家政治走向亦有巨大影响。目前对于袁世凯在军事领域的研究尚集中于陆军方面,其在海军领域的研究鲜有深入研究。袁世凯出身于淮军世家,与淮系集团的海防系统有着极深的渊源,他初登历史舞台,便是同海防与海军问题联系在一起。其叔父袁保龄主持修筑旅顺军港,与北洋海防建设与北洋海军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并指引袁世凯向海防领域发展。而袁世凯投笔从戎后所加入的吴长庆之庆军,是一支陆上海防部队。袁世凯随庆军进驻朝鲜,两次平定朝鲜内乱,都是淮系陆、海两军通力合作的结果。袁世凯在这其间都有着上佳表现,由此成为他政治上发迹的起点。在义和团运动时期,袁世凯率领他所训练的新建陆军开赴山东。为捍卫山东的海防安全,袁世凯扩张军事实力,并按照“专备德人,专防胶澳”的指导方针,构筑起严密的对德海防体系,再加上对内残酷镇压义和团运动,两相配合,使得德国未能扩大在山东的侵略权益。期间,袁世凯又成功地策动刚刚重新成立的北洋海军南下,协助东南互保的顺利实施,遏制列强向长江流域进犯的企图,并为清末海军重建运动保存的舰队和人才基础。在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后,袁世凯除了继续扩大北洋陆军的建设外,逐步着手建立属于自己的海军队伍,并且积极推动清末海军重建主持或推动了多项海军要政。他提拔和任用了一批原北洋海军的将领,这些人有的为之后的海军重建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些转入其他领域,共同促进了北洋集团的崛起,并在北洋集团内部形成了一个海军系统,对北洋集团的兴衰成败,都产生过一定影响。而袁世凯又与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周馥密切合作,终于促成了南北洋海军的统一。袁世凯发起并倡导了海军巡弋南洋的保商保侨活动,促使海防与海军功能向保护工商的现代化转型。接待美舰则是袁世凯“联美制日”外交策略的重要一环,为开启之后的中美海军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开端。这是清末海军重建运动的重要一环。武昌起义爆发后,海军是清廷镇压革命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袁世凯复出后节制海、陆各军成功地收复了汉口。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海军先后易帜投入革命阵营,导致前线的新军第一军彻底成为孤军,对南北和谈的启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海军又征帆北伐,封锁北洋海域,威胁京津奉地区,成为推动袁世凯最想共和的重要原因。总之,袁世凯在清末仕宦的各个阶段,海防问题始终是他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与捍卫国家海防安全的海军,有着时而紧密相关,时而疏远的关系。这既反映出中国的现代化化历程始终以应对海防问题为核心而展开,而海防的阵线则不断再向陆上倒退。又折射出海军对于政治人物的影响虽然不断在萎缩,但海军作为一支独立的军种,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领域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