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氧化钨电致变色薄膜及器件的研究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氧化钨(WO3)是最早被发现的电致变色材料。相对于其他电致变色材料,三氧化钨拥有较高的光学调节能力和较好的电致变色稳定性,而且对于三氧化钨电致变色材料的特性、原理等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此,三氧化钨电致变色材料就最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和可能性,基于三氧化钨电致变色薄膜的相关器件也就最具有开发的价值和应用前景。   本课题中采用溶胶-凝胶法在ITO导电玻璃上沉积三氧化钨电致变色薄膜,并选用高氯酸锂和乙酸锂两种不同锂源进行掺杂,后对薄膜表面特征、光学性能和电致变色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最后利用聚乙二醇的嵌段聚合物凝胶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解质制备了电致变色器件。   经实验证实:1、所得溶胶稳定,室温下可保存一个月左右,如经过真空封装,恒温在15℃左右,可保存六个月以上;2、在220℃下热处理得到的三氧化钨电致变色薄膜为非晶态,具有良好的附着性和电致变色性能,高于250℃热处理得到的三氧化钨电致变色薄膜为晶态;3、进行适当的锂盐掺杂后,三氧化钨薄膜的各项性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高氯酸锂掺杂的最佳掺杂量为13.7%,乙酸锂掺杂的最佳掺杂量为7.4%;4、经测试,该器件光学性能良好,响应速度快,记忆性强,150次循环后仍具有一定的电致变色能力。
其他文献
一维纳米材料以其可以用于电子有效传输的精细低维结构,已经登上纳米器件功能化和集成化的历史舞台,并且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一维纳米结构的研究正在成为纳米材料合
本文应用Dzyaloshinskii,Lifshitz和Pitaevskii (DLP) 理论,计算了在Air-PS-SiO2-Si,Air-PS-PMMA-Si和 Air-PMMA-PS-Si三个体系中包含延迟效应的范德瓦尔斯作用能,并且把它们用于
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突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的目的。同其他识别技术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