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研苏州地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患者集束化治疗的实施情况,以及与救治医疗单位人力资源、设备配置、重症监护医师相关理念的关系,为提高PCAS患者规范化治疗质量提供临床资料。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2013年1月~10月期间,苏州地区11家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性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内收治的院内和院外心脏骤停(CA)患者的资料。根据Utstein模式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心脏骤停后72小时内集束化治疗指标—体温(T)、平均动脉血压(MAP)、末梢血氧饱和度(SP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糖(Glu)和中心静脉压(CVP)等数值,并评价其总体达标情况。根据患者所在医院的地域,将患者分为市区和县级医院组,比较两组患者集束化治疗指标达标率的差异;同时,分析两组患者监测技术开展情况,调研两组患者所在救治医院人力资源和设备配备情况,以及监护室医生对PCAS患者集束化治疗的认知程度。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观察上述指标对CA后6小时内集束化治疗达标的影响。结果:共有52例CA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市区医院患者18例,县级医院34例。CA后72小时内SPO2达标率最高(93.8%);MAP、Glu达标率较低,分别为67.6%和57.3%;PaCO2、TH达标率最低,分别为35.3%和19.2%。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达标情况,发现市区医院组SPO2、Glu、TH达标率明显高于县级医院组,而县级医院组MAP的达标率则高于市区医院组(P值均<0.05)。分析影响PCAS患者集束化治疗质量的因素发现,ICU床护比和核心体温的记录频率与CA后6小时内TH是否达标相关;ICU床位医生比以及医生救治理念与CA后6小时内血糖是否达标相关;而血气分析检测频数与CA后6小时内PaCO2是否达标相关。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核心体温记录频率是影响CA后6小时内体温达标的独立影响因素;而血气分析检测频数是影响6小时内PaCO2达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苏州地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集束化治疗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县级医院在集束化治疗核心技术开展、人员配置和理念更新方面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