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疾病污名是加诸在心理疾病患者身上的耻辱标记,主要指由与心理疾病有关的刻板印象引发的社会地位丧失和歧视。自我污名是当人们内化公众污名时产生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丧失,指的是受污名群体成员将污名化态度指向自己而产生的反应。研究证实自我污名会导致自尊降低、低生活质量、社会关系受损、求助推迟和治疗的延长或提前终止,严重妨碍患者的治疗康复。
为了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下是否存在抑郁自我污名并探讨抑郁自我污名的特点,本文修订了Kanteret(2008)编制的抑郁自我污名问卷。并以修订的抑郁自我污名问卷作为测量工具,探讨了自我效能、社交回避和抑郁自我污名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一)修订了Kanteret的抑郁自我污名问卷。问卷包括三个维度:保密性、污名体验、刻板印象认同。问卷的各个维度与总问卷都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二)抑郁自我污名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组的抑郁自我污名除了保密性维度外,在总分、污名体验、刻板印象认同上差异显著。抑郁自我污名有随着年龄段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不同学历的抑郁自我污名除了保密性维度外,在总分、污名体验、刻板印象认同上差异显著。抑郁自我污名有随着学历层次的上升而下降的趋势。
(三)自我效能感和抑郁自我污名显著负相关;社交回避和抑郁自我污名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和社交回避显著负相关。
(四)自我效能感在抑郁自我污名与社交回避之间起中介作用,即抑郁自我污名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社交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