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骨诱导及体内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

来源 :泸州医学院 西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WEN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建立大鼠骨髓(bone marrow)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 mcells,MSCs)的体外培养体系,为MSCs深入研究提供实验模型; 2.观察大鼠MSCs在成骨培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征及体外成骨活性,为其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 3.构建大鼠MSCs与骨支架材料复合物,观察大鼠MSCs在同系大鼠体内异位成骨能力,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为MSCs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提供应用基础实验研究。 方法: 1.大鼠MSCs分离及体外培养:取8w龄大鼠,体重为100g~120g,引颈处死后,无菌条件下取出股骨和胫骨,基础培养基冲出骨髓,利用密度为1.077×103g/L的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大鼠骨髓中单个核细胞,以含10%FBS,100mg/L青霉素,100mg/L链霉素的LG-DMEM培养基进行原代培养(37℃,5%CO2),3d后首次换液,待细胞长至10~14d达到70%~80%融合后传代,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取传至第3代的MSCs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分子CD44、CD45的表达情况; 2.取第三代大鼠MSCs,按照5×107/L的细胞密度制备细胞爬片,培养3天后除去培养液,加入含10%FBS,100mg/L青霉素,100mg/L链霉素,10-8mol/L的地塞米松,10mmol/L的β-甘油磷酸钠,50mg/L的抗坏血酸的LG-DMEM培养液在体外进行成骨诱导分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诱导前后形态学变化。诱导14天,钙钴法检测碱性磷酸酶表达;诱导21天,Von-Kossa染色检测成骨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I型胶原表达; 3.取第三代大鼠MSCs消化、离心,制成浓度为106细胞/mL细胞悬液,与骨支架材料多孔β-磷酸三钙(β tricalcinm phosphate,β-TCP)立方块(5mm×5mm×5mm,200~400μm孔径, 95%多孔性)37℃共孵育2h,获得MSCs/β-TCP复合物共32枚,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6枚,分别以不同培养基培养,第1组为成骨诱导组,采用含10%FBS,100mg/L青霉素,100mg/L链霉素,10-8mol/L的地塞米松,10mmol/L的β-甘油磷酸钠,50mg/L的抗坏血酸的LG-DMEM培养液进行培养;第2组为未诱导组,采用含10%FBS,100mg/L青霉素,100mg/L链霉素的LG-DMEM培养液培养;另设第3组对照组,为未与任何细胞复合的β-TCP16枚,加入含10%FBS,100mg/L青霉素100mg/L链霉素的LG-DMEM培养液。体外复合培养7d后进行体内实验,随机选取12只SD大鼠(雄性,体重150g~200g),1%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于背侧皮下对称植入同组复合物4枚,每组四只大鼠,孤养,于6w和14w每组各取出两只处死后取出复合物多聚甲醛固定,EDTA脱钙,乙醇系列脱水,石蜡包埋后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型胶原表达; 4.统计学分析:同一时间点不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同一组不同时间点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1.原代培养细胞悬浮,以折光性强的圆形细胞为主,3天首次换液可见贴壁细胞出现,以小角形多见,其间杂有少量有核淋巴细胞,均分散生长,出现克隆球样小团簇生长;7~10天后,贴壁细胞明显增多,出现成纤维样细胞外观,呈长梭形;14天左右细胞可达70%~80%的融合,细胞排列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呈漩涡状,传3代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分子CD44表达阳性,CD45为阴性。 2.利用条件培养基体外诱导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观察到细胞体积减小,立体感增强,大多数细胞呈多角形或立方形,细胞突起互相连结,重叠生长逐渐堆积形成结节状;诱导第14d钙钴法碱性磷酸酶染色,细胞呈多角形,细胞界限清楚,胞浆呈浅灰色,出现棕黑色颗粒,部分融合成块状,呈强阳性反应;诱导第21d出现致密圆形的矿化结节,以圆形多见,经销酸银染色后矿化结节呈现黑色;诱导第21d免疫荧光检测Ⅰ型胶原表达阳性。 3.体内实验HE染色观察成骨诱导组细胞沿β-TCP空隙生长,排列规则,进行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测量Ⅰ型胶原积分光密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经统计学分析,成骨诱导组6w与未诱导组相比Ⅰ型胶原IOD增高(P=0.034<0.05)、与对照组相比I型胶原IOD增高(P=0.011<0.05);成骨诱导组14w与对照组比较Ⅰ型胶原IOD增高(P=0.026<0.05);成骨诱导组6 w与14w比较14w Ⅰ型胶原IOD增高(P=0.028<0.05);未诱导组6w与14w比较14w Ⅰ型胶原IOD增高(P=0.009<0.05)。 结论: 1.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法成功进行了大鼠MSCs的分离、培养及扩增,获得无造血干细胞污染的MSCs。 2.MSCs在体外成骨培养条件下,能表现出成骨样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征,这为进一步研究MSCs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 3.经成骨诱导培养后的MSCs复合骨支架材料多孔β-T CP在同种异体内具有异位成骨能力,为MSCs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提供进一步的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抑郁症是以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行为力下降“三低”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情感障碍类疾病。现有临床治疗药物存在有效率低、起效延迟、副作用大等局限性,寻找新型安全的潜在抗抑郁药物成分始终是抑郁症研究的重要内容。牛蒡子苷元(Arctigenin,ARC)是中药牛蒡子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增强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活性。近来研究证实,ARC具有改善认知、拮抗中枢氧化应激损伤等作用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联合抗乙肝胎盘转移因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研究方法:  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