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庭审答话中闪避策略的顺应性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bcn9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仲裁是指双方当事人通过合意,自愿将有关争议提交至第三方,即仲裁员或公断人,并由其依据法律或依公平原则来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有效方式。基于其快捷性、灵活性与经济性等显著优势,仲裁在当今法治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仲裁庭审中,当事人双方出于保护自身利益、减轻自身责任的心理动机,在回答问话方提出的问题时,多进行话语策略的选择,使仲裁员在明晰案情的基础上做出有益于己的裁决。特别是当事人在明知正面回答会产生不利后果时,会采取闪避策略来隐匿负面消息或推脱责任,使其利益损失最小化。因此,了解当事人所使用的闪避策略,有助于仲裁员采取及时的制止措施,以提高庭审效率,并作出公正裁决。由于仲裁发展起步较晚,又具私密性的特点,国内外学者对仲裁庭审话语的研究较为滞后。鉴于此,本文展开与当地仲裁委的合作,对仲裁庭审答话者所使用闪避策略进行了实证性研究。拟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对仲裁庭审中当事人使用的闪避策略进行语用分析,旨在回答以下问题:(1)在仲裁庭审中的不同阶段,当事人所使用的闪避策略呈现出怎样的特征?(2)当事人具体运用了何种闪避策略来保护自身利益?(3)当事人选择各类闪避策略的内在机制是什么?笔者采集了15场仲裁庭审的真实语料,将录音转写为文字,创建了库容为234475字数的语料库。且根据仲裁庭审的不同阶段,语料被划分为6个语步,并分别对其分类赋码。笔者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用UAM Corpus Tool软件,对各个语步中当事人闪避策略进行分类标注。然后用ANTCONC软件进行提取,统计出各类闪避策略的使用频率并将其标准化,又从是否闪避成功对闪避类型进行二次分类赋码、提取和归纳,从而对当事人使用的闪避策略类型、具体使用特征及其实现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并讨论其背后的产生机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讨论,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当事人在不同庭审阶段所使用的闪避策略类型呈现出不平衡的分布状态,具有显著的动态性与高度的语境依赖性特征。为实现不同交际目的,当事人在不同语境下综合运用明示或暗示闪避来隐藏不利信息,推脱责任。在首尾不涉及当事人切身利益的庭审阶段,当事人多表达出积极配合的意愿,鲜少使用各类闪避。随着仲裁庭审进入调查、质证与辩论的实质性阶段,当事人将转变配合者角色,根据仲裁庭审语境的转换,开启各类闪避策的动态选择,以保护自身权益。第二,当事人更倾向于使用无明显话语标记的暗示闪避,且在庭审的各个阶段,均慎用显性的明示闪避。当事人为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在最为关键的质证阶段会重点使用不同的闪避策略。其中,为隐匿消极信息,当事人常使用间接拒答、改换问题中心与减量作答,而当事人为实现推卸责任,则使用无主句及模糊作答则的闪避策略类型。第三,当事人选择闪避策略是其顺应不同的心理动机、仲裁庭审规则及角色身份而进行的动态的有意识的语言选择的结果。语言的顺应性主要体现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认知语境与交际目的的需要对语言结构与形式进行调整,做出最合适的语言选择。鉴于当事人在仲裁庭审不享有沉默权且话语权较低的语境,以及受期望赢得仲裁员的支持与信任这一交际目的的支配,当事人在不同庭审阶段会选用多种闪避策略来回答对其不利的敏感问题。研究表明,闪避策略是当事人顺应仲裁语境与其心理动机的语言选择,且其交际目的与话语意义均与语境有紧密联系。因此为了推动仲裁庭审的顺利开展,减轻问答双方的理解负担,仲裁员应尽量掌握当事人使用闪避策略的心理动机。同时针对当事人应用的不同类别的闪避策略,仲裁员需迅速分析这些闪避策略在仲裁语境下所产生的话语意义,及时地做出问话形式的调整,如避免复杂问话和同一话轮内的多个问话,以此更好地掌握真实有效的信息,做出公正的裁决,实现定纷止争的目的。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女性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十分重视中国女性形象研究。总的来说,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传播学和社会学角度,其焦点集中于女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依托社工机构开展社工服务,借助孵化平台助推创业就业,利用"专干特派"深化科技服务等三方面,对高职院校如何开展社会服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创新,这为其他
高举的双手、灿烂的笑脸、坚强的内心,这是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组织开展的“减灾·传播·公益”系列主题宣传活动之一——北京启喑实验学校地震紧急转移疏散演练活动中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