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国1994年开始施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以来,20年间,政府的宏观支持为整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全面发展构筑了优质的土壤,队伍在数量上不断壮大。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带动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进步和多样化,人民群众对健身活动的意识不断提升、热情不断高涨,体育成为人民群众获得健康、愉悦身心的一种有效途径。在“花钱买健康”的时代里,拥有专业体育知识与技能,传授科学健身方法的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成为广大普通阶层民众触手可及的“免费健康服务”,也成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但是就目前社会实际而言,我国的指导队伍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队伍数量与质量的不均衡发展、物质保障措施缺位、实际指导率偏低、体育指导难持久等,究其原因就在于缺少制度规范以有效实现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和使用。因此,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与使用的长效机制,实现指导员队伍的充分利用和管理,实现其为群众体育提供体育服务的价值,成为政府心系人民健康水平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 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整理和探讨我国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角色定位、存在价值和发展现状,找出现阶段影响其实际效率发挥的制约因素,并在对比分析中进行深入研究,从物质长效保障角度出发并以此作为逻辑起点,以“岗位薪酬制”的思路从学理上探讨构建一套基于薪酬给付与岗位供给的管理与长效机制,从社会需求、法律政策、政府责任三个角度为该机制存在的必要性加以论述,并通过对制约制度施行的因素在基础理论学习和学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分析,提出基于学识能力限度的解决方案,以期实现制度的施行。 文章旨在通过探讨论证长效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方式,以保障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基本权益、激励队伍建设的方式促进科学健身观念的传播,健全全民健身体系,提升公众整体的健康水平,并进一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