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尔维娅·普拉斯是美国文学界的传奇人物,其狂热的诗作一度引起评论家们的热议。她成为文学界的关注焦点不仅由于她31岁时的自杀事件,更是由于诗歌中大量的死亡描写。国内外学者对普拉斯死亡诗歌的研究大都从其个人死亡体验入手对其诗歌中的死亡寓意进行解读,包括自白诗歌分析和精神分析,但这些解读方法相对来说较为主观。因此,笔者认为用一种更为历史和客观的理论方法对普拉斯的诗歌进行探究是很有必要的。本论文结合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诗歌,试图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诗歌中的死亡主题进行讨论。本论文注重分析死亡主题在普拉斯诗歌中的伦理环境、伦理身份和伦理选择中的具体体现,这三个方面是文学伦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伦理因素。通过分析,本论文试图为读者还原普拉斯创作死亡诗歌的不同历史语境,力图避免使诗歌陷入个人伦理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束缚。也就是说,普拉斯的死亡诗歌是依据诗歌中叙述者与他者的关系被赋予不同的伦理寓意。除引言和结论部分外,本论文共分为三个章节。引言部分首先对普拉斯及其诗歌进行简单介绍,解释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几个基本观点,接着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普拉斯死亡诗歌的研究成果。第一章讨论普拉斯诗歌中的死亡作为一种隐喻性的艺术,如何反映了人类在机械化的伦理社会和畸形的家庭伦理环境中的生活状态。第二章着重分析女性在种种伦理环境下伦理身份的变化,包括家庭主妇、母亲和诗人角色,而在这些身份转换的过程中自我身份丢失。在这种情况下,死亡描写无疑是对身份混乱导致的伦理混乱的最形象解说。在第三章中,论文探讨诗歌中死亡作为诗中讲话者最终伦理选择的寓意,即死亡既是对现存社会伦理秩序的挑战,又是重生的唯一途径。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结论。简言之,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来解读普拉斯的死亡诗歌是比较客观的。总的来说,死亡描写是对普拉斯诗歌中讲话人生活状态最好的解读,包括其生活的社会和家庭伦理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讲话者要被迫接受社会所强加的各种伦理身份,导致了伦理混乱。因此,讲话者又被迫做出自己的伦理选择,即作为反抗和重生的死亡。通过详细的文本分析,读者可以更加确信从文学伦理学角度来分析普拉斯的死亡诗歌是可行的。普拉斯的死亡诗歌不单单是对个体经验的描述,同时也具有重要的伦理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