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地区开挖卸荷对邻近地铁隧道的影响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27次 | 上传用户:ljhhck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坑开挖和盾构开挖是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广泛存在的两类地下工程开挖活动,开挖卸荷改变了周围土体初始应力状态并对邻近既有地铁隧道产生不利影响。如何准确地预测和控制地下开挖引起的邻近既有隧道附加内力和变形具有迫切而重要的工程意义。软土的土质条件、地基分层特性、基坑围护结构、地层加固以及抗拔桩加强措施等因素对既有隧道的纵向变形均有重要影响,但是目前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尚不够成熟。论文将这些问题作为新的研究方向提了出来,主要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结合离心机试验算例和现场工程实测数据就上述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体现为:(1)引入弹性层状地基模型,建立了基坑施工引起下卧土体竖向自由位移场的简化理论分析方法,该方法能充分的考虑基坑开挖面卸载、围护结构的水平作用、工程降水以及土体分层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更符合工程实际。结合数值算例分析发现:提出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出非均质层状地基土体的应变集中(或扩散)现象;(2)提出了开挖卸荷条件下隧道与周围土体相互作用的整体耦合分析方法,基于此方法,首先推导了砂质土体条件下基坑开挖引起的下卧单洞、双洞隧道纵向变形的弹性解,并结合离心机试验算例评估了计算方法的有效性;然后基于三参量H-K流变本构模型,推导了粘质土体条件下开挖引起的隧道纵向变形的粘-弹性解,并结合工程实测数据进行了方法运用与验证;(3)将提出方法与目前常用的两阶段解析法进行算例对比发现,本文提出的耦合方法是一种整体分析方法,与两阶段解析法的分步求解过程相比,不需要选用具体的地基模型和确定各种复杂的地基参数取值,因此大大的减少了计算所需的参数数量,并简化了计算过程;(4)将提出方法运用于工程实例分析中发现,粘性土体流变特性引起的隧道后期变形量占总变形量的比例较大,软土流变会对隧道纵向位移大小、范围及形态等造成较大的影响;变形趋近于稳定的时间与软土的流变参数有关,基坑应尽量在流变趋近稳定之前完成开挖、支护、主体浇筑和覆土回填等工序,以减小软士卸荷的时间效应对邻近既有隧道造成的不利影响;(5)基于镜像源汇法和盾构隧道非等量径向土体移动模式,建立了盾构掘进对上方已建隧道影响的解析方法。结合离心机试验算例发现,提出方法非常适用于分析地层损失率较低(ε≤1%)的情况下盾构开挖对既有隧道、管廊等刚性结构的影响;结合某盾构下穿既有刚性管道的工程实例分析发现,管道沉降量的解析解与实测数据基本吻合,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6)采用提出方法对盾构下穿既有隧道进行了算例分析,结果显示,垂直正交关系是既有隧道纵向变形受扰的最有利位置关系,但同时也是既有隧道受剪、受弯的最不利位置关系;提高既有隧道纵向刚度在起到减小隧道附加变形作用的同时也显著地增大了结构附加弯矩峰值;(7)地层加固加强了地层和围护墙的连接作用以及地基土体的整体性,使得加固范围内土体剪应变和卸荷应力的传递变的更加均匀,不仅能减小开挖卸荷引起的邻近隧道纵向变形大小和范围,还能有效地控制隧道自身断面的相对拉伸变形;(8)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探讨了基坑下卧回弹地基内抗拔桩的承载特性和抗隆起机理,根据桩-土相对位移分布情况将桩身分成了抗拔段、稳定段和嵌固段。研究发现,刚性抗拔桩不仅能约束桩周土体竖向位移,还能作为“异质体”切断围护墙墙脚与隧道洞室侧面的之间的集中剪应变传递路径,因而显著地减小了洞室周围土体的集中剪应变大小和分布范围。
其他文献
黄娟生于景德镇,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高级工艺美术师,现在江西省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美术设计工作,师从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王采
自2010年以来,奥巴马政府的南海政策日益朝着"积极干涉"和"选边站"的立场转移,给中美关系及南海问题的解决增添了新变数。奥巴马政府不仅对中国的"断续线"主张提出质疑,还指
运用包含非合意产出的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了2003-2012年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效率,并将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从城市区域差异、规模差异的角度进行了比较
本文通过对科普图书的定义、范畴进行界定和廓清后认为其范畴具有较大交叉性和延展性,并根据上述特性将科普图书分为核心科普、一般科普和泛科普三种类型。同时本文还对目前
二十一世纪,资源管理领域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从战略的角度考虑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把它和企业的总体经营战略联系在一起是近年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人力资源管理进入了战略人力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