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机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西方外语教学中对动机问题的研究呈逐渐升温之势,我国关于动机的研究源起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学者开始致力于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九十年代后,我国外语教学的重心开始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国内越来越多的外语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外语学习动机。近几年来,国内对于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可分为两个路径:一是外语学习动机与其它因素相结合研究;二是对外语学习动机本体的研究。而对于学习动机本体的研究着重于探讨英语学习动机的类型、模型及其跟踪变化研究等。从已有文献看,除唐发年(2011)以外,尚没有研究者从隐性课程的视角探索提升学习者语言学习动机的方法和途径,本研究选取英语学习动机作为切入点,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优化隐性课程以提升学习者语言学习动机的途径和方法。本研究首先探讨了一般意义上的学习动机、英语学习动机的概念,论述了国外二语学习动机和国内英语学习动机研究的发展及其主要内容(第二章)。通过梳理近几年国内外学习动机的文献发现,多数学者们的研究是关于英语学习动机的类型、模型等和研究英语学习动机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内现今少有研究者从大学英语课程的视角对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方法展开系统性的研究,国内学者唐发年(2011)从隐性课程视角探究激发外语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但未对其研究对象进行具体说明。然而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也不近相同,因此,本研究从隐性课程视角下探究如何激发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本研究接下来进行归纳和梳理隐性课程、外语隐性课程的概念的源起和定义,进一步分析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的研究现状,并通过分析已有研究对隐性课程的维度的阐述,进行归纳和总结后,提出了隐性课程的七个维度(第三章)。通过对隐性课程的维度分析,笔者将隐性课程的七个维度作为手段来实现激发学习动机的目标(第四章),先探究隐性课程与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发现隐性课程会对学习动机产生影响,再分别建构隐性课程的七类维度来促进语言学习动机。文章结尾部分(第五章)回顾了本研究的整体内容,分析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并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