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nalysis of Metaphors in Jing Ye Si and its English Versions:A 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ghter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980年以来,隐喻研究就上升到了认知和心理学的层面。这一观点认为隐喻指导着语言的走向。莱可夫和约翰逊提出了语言根本上来说是隐喻的这一观点。之后,国内外很多学者丰富了这一理论。本研究希望通过功能语言学理论分析静夜思原文及其八个英译本中所出现的隐喻,并且通过比较这些译文版本中的异同来发现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译者对这些隐喻的翻译处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韩礼德创建,它对分析不同类型的语篇(包括唐诗及其译本)非常适用。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及其三大元功能,隐喻可分为三类: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篇章隐喻。区分隐喻(包括词汇的和语法的)的标准包括对过程的双重及物分析,名物化和不同级阶之间的转换。   唐诗作为一种高度发达的文学形式,有着意蕴丰富的特点,包含浓缩的文化信息。唐诗的翻译可以看作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跨域映射。唐诗翻译的目标是从语言和文化上再现源文的意思和所蕴含的意象。   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并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描述诗中隐喻的异同。   本文在仔细分析了所选语料的基础上部分地证实了语言在根本上是隐喻的这一理论。在隐喻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在源文和译文之间达到完美的再现是可能的,因为人类在认知层面有相同或相似的体验。
其他文献
本文以范畴的基本特征为出发点,对范畴扩容的定义、必要性、可能性及扩容方式等进行了多角度论述。   在语言和认知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往往以已经熟知的事物为参照,并借助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1939-)是一位久负盛名的英国当代作家。德拉布尔的作品不仅真切地反映了七十年代中期英国社会中存在的诸多弊病,更是通过描写当时人们的精
本论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章话《爱丽斯漫游奇境记》及其两个简写版(Jennifer Bassett改写的为简写版一,Brian J. Stuart改写的为简写版二)的第一章为语料,从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