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的跨域访问控制机制的研究

来源 :天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angaijjuan860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以社交网路为代表的Web2.0网站正逐渐演变为开放平台,国内外各大开放平台纷纷采用OAuth协议解决跨域认证授权问题。OAuth协议是一个开放授权标准,允许第三方应用在不泄露隐私的前提下,代表用户访问存储在资源服务器的受保护的资源。然而OAuth在分布式Web应用程序中存在其不足,它建立在假定消费者始终是一个单一实体的基础之上,从而使所有的组件使用消费者的访问凭据,拥有相同的权限访问用户数据。OAuth协议依赖服务提供方定义消费者的访问权限比较宽泛,如完全访问数据或者只读,使组件不能坚持最小特权策略,这种过度授权的组件使得授权粒度过大,构成了潜在的风险。OAuth2.0协议也存在着访问令牌可能被盗的安全风险。随着应用程序在云中的普及,规模和预期性能成为影响安全协议架构决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OAuth2.0协议中第三方应用(消费者)与资源服务器之间缺乏信任往往导致大量的对资源服务器的不必要的请求,这加重了资源服务器的负担,因而性能逐渐成为OAuth协议应用于企业应用程序的主要障碍。因为OAuth协议被广泛部署应用,所以OAuth协议技术的研究迫在眉睫。针对OAuth协议技术,本文作了以下工作:1.根据OAuth协议模型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分布式Web应用程序跨域授权情景的MAuth协议,它具有细粒度授权、自动子委派撤销权限、基于策略委派、同步信任的特点。2. MAuth协议的权限策略、工作流程,模拟并分析了MAuth协议信任模型。3.采用Alloy框架形式化验证协议模型,使用形式化规范语言Alloy对协议进行建模,使用AlloyAnalyzer自动化分析器验证安全模型。通过分别对MAuth协议信任模型和OAuth协议模型进行形式化验证并分析验证结果,表明MAuth协议信任模型显著的降低了OAuth协议模型具有的访问令牌可能被窃取的安全风险。4.开发了一个企业社交协作平台(ESCP)原型系统,讨论了研究方向。ESCP主要由三个模块构成:(1)ESCP核心模块;(2)基于MAuthAPI的用户认证授权模块;(3)后台管理模块。介绍了ESCP平台的核心模块和后台管理模块,重点讨论了认证授权模块的设计和实现,从平台、用户、应用的角度讨论了ESCP平台的安全策略。为了进一步验证MAuth协议,本文在云天津企业社交协作平台(ESCP)中实现了主要编码,目前系统已处于试运营阶段,实际运行情况符合MAuth协议的设计目标。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计算能力与存储能力的不断提高,数据集的规模也有了飞速的增长。为了从大量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而特征选择又是数据挖
随着人机交互的发展,形象、生动、直观的手势动作被当作人机自然的交流手段,使用户摆脱了键盘、鼠标等传统输入方式的束缚,在人机交互领域中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从手势的输
时至今日,大数据(BigData)时代已经来临,尤其在电信、金融、互联网行业,数据量的增长已达TB甚至PB级。如何对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云计算的出现和发展,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发展到现在,已经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图像分割作为数字图像处理的关键技术之一,不断吸引着众多学者投入到相
随着煤炭开采量增加和开采层位愈来愈深,煤矿井下突水事件发生概率增大,地下水害已成为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井下明渠流量监测作为煤矿的常规任务为地下水害预警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和历史参考依据。但传统的堰式和槽式流量计在井下明渠底部淤泥沉积的情况下测得的流量值与实际值存在严重偏差。为了精确实时测量井下明渠流量,研发精度更高、实时性更强、适合井下环境的明渠流量测量仪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研究了各类传
时间序列问题作为数据挖掘中的一类重要问题,其重要性表现在现实世界中大量数据的采集与时间相关,数据具有时间上的关联性。时间序列是指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一组有序序列。时间序
在许多机器学习的实际任务中,获得足够的有标记样本是非常昂贵和费时的,而大量的未标记样本容易获得。在少量有标记样本上使用监督式学习方法,训练出的学习器泛化能力不强,容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国家、企业、高校以及其它关键部门的安全事件呈现的增长趋势,网络安全问题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随着日益增长的网络流量和多样化的攻击手段,对网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取得了快速发展,作为海量信息载体的图片资源也获得了爆炸式的增长。图像检索的需求日益扩大,但传统的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无法将图像底
无线传感器网络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21世纪至今,无线传感器网络以其自组织、节点设计功耗低等特点,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该技术在信息技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