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VIGS)解析受体类激酶GmFLS2与GmBAK1在大豆抗病中的作用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yu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拟南芥中,位于细胞质膜上的受体类激酶(receptor-like kinase,RLKs)识别病原菌相关蛋白、启动防御反应。FLS2(FLAGELLIN SENSING2)作为最早克隆的RLKs,它能够识别细菌鞭毛蛋白N端的由22个氨基酸组成的肽段(flg22);BAK1(BRI1-ASSOCIATED KINASE1)是FLS2的共受体(co-receptor),它通常与FLS2或其他PRRs结合形成二聚体识别病原菌中的配体。虽然RLKs在拟南芥中的研究相对较为详细,但在作物中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本研究利用菜豆豆荚斑驳病毒(Beanpod mottle virus,BPMV)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BPMV-VIGS)分别沉默大豆GmFLS2和GmBAK1两个基因。经RT-PCR分析确证GmFLS2及GmBAK1的确被沉默后,对沉默株分别进行表型观察与鉴定。表型分析表明GmFLS2沉默株在表型上与空载体对照株无显著区别,但沉默GmBAK1后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植株出现严重矮化,叶片表面出现HR细胞死亡(Hypersensitive response cell death),茎部出现细胞坏死,经大约30后植株死亡,说明GmBAK1在大豆正常生长发育及细胞死亡过程中均起着关键作用。与拟南芥中相似,沉默大豆GmFLS2以及GmBAK1显著降低了对两种细菌大豆斑疹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Glycines,Xag)大豆斑点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Glycinea,Psg)的抗性,说明GmFLS2以及GmBAK1在识别细菌及激活防御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出乎意料的是GmBAK1沉默植株对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的抗性显著增强,表明其在细菌及病毒的防御反应中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激酶分析表明沉默GmFLS2显著降低了flg22诱导的GmMPK6的激活,暗示GmFLS2识别病原菌后是通过激活GmMPK6信号途径从而达到增强防御反应的能力。本研究为揭示GmFLS2和GmBAK1在大豆防御反应中的作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以国内分离的牛源致病性坏死梭杆菌(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 F.n.)F4菌株基因组为模板,通过PCR和克隆技术构建高效真核表达载体,体外对重组的融合蛋白进行免疫特性和细胞毒
鸡传染性贫血病(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CIA)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anemia virus, CAV)引起的一种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性疾病。1日龄雏鸡最易感,雏鸡感染的死亡
席夫碱的制备通常较为简便,其结构具有亚氨基或烷亚氨基,并且多数席夫碱还具有氧、氮等杂原子,这些特性使得席夫碱具有配位金属离子的能力,是构建荧光探针的有力方法。香豆素类衍生物是一类荧光性能非常好的荧光基团,具有荧光量子产率高,荧光发射与激发波长适中,光稳定性好,制备简单等优点,并且其结构易于被修饰,因此是设计合成荧光探针的理想底物。喹啉类化合物具有大的共轭体系,且本身就具有荧光特性,结构上的氮原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