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图像叙事伦理及人的忍受性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op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图像时代:电影、电视、摄影、绘画、游戏等等日益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图像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的感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感官直觉作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和以往相比发生着根本的变化。用感官直觉把握世界是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对自然和社会进行体验性和情感性地把握。西方思想史上一贯推崇的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理性精神,贬低感性,把理性放到人认识能力的至高位置,而感性则是处于低等地位。西方人认为概念思维优越于感性思维是因为概念能够反思自身,概念可以拥有其自身的概念,但是感性思维却不能够反映自身。直到近代,随着视知觉的发现和科学验证,感官直觉的自觉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感官在人把握世界的过程中起到理性所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科技和媒介的发展使得图像日益发展成一个独立的自律体系。思想并不再像以前独立于视觉,而是和视觉相融在一起。在图像中思考,最终运用图像思考成为图像叙事的一个法则。在消费时代,艺术并没有真正消失,艺术自身的艺术性是以另外一种变异的面孔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是这种面孔变得模糊、迷离、难以辨认。艺术性寄存在图像的消费品中以获得艺术自身的继续存在,这也是艺术在新的形势下的自律的结果之一。功利性美学取得了一定的地位,艺术的无功利性的美学理论在当下受到了颠覆性的冲击。图像叙事是图像自律的表征,它在保持着自身直观视觉的优势的同时,还以其意义的巨大的开放型结构吸收着以往艺术的成果。图像叙事还受着伦理秩序的束缚和制约。伦理秩序以其强大的内在力量介入到图像叙事的过程中。图像叙事借助媒介力量采用各种叙述策略在叙述过程中表达自身。叙事过程会有意或无意地展现出各种伦理面相。图像叙事在表述过程中面临着自身的困境:叙述自身要求在表达上实现“完全的自由”和这种“完全的自由”在现世的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视觉的解放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完全的自由,选择的范围在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图像叙事凭借自身的强大力量控制着人自身的生存状态。对于商品社会中的人的本质,如果说异化是从社会对人的施力角度而言,那么忍受性则是从人的对社会的受力角度而言。异化是外在力量对人的本己性的突变,人的忍受性则是人存在的本己性的常态。忍受性是人在社会中求得生存的本真性。人是作为时间、空间、肉体和精神的存在,有限性是自我主体的深渊和鸿沟。时间的有限性和空间的被动性,使个体从生存本身来理解存在的意义。读图的过程也是自我主体的建构过程。主体对他人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关系。图像对人的控制使得人失去自我的存在,人对图像叙事的去魅性解读使人重新找寻主体。人在交往的互动中确立自身,交往重建主体性。交互主体性要求我们正视他人的存在,从而达到一种共在的境界。在承认他们作为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绝对差异的同时,与他人展开对话,平等对话。尊重他者包容他者,在包容过程中既不同化他者,也不利用他者。
其他文献
晚明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受到新兴观念的冲击,生活风尚的巨大变化和思想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使得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丰富特征。作为晚明社会的知
作为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元典之一,《诗经》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千百年来,围绕着它展开的注解、分析、论述不胜枚举,而针对这一文本中的情诗所进行的阐释尤为引人注目。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