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抗根肿病品种主要生化指标及转录组分析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字花科根肿病是由专性寄生菌即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引起的重要的世界性土传病害之一。该病大面积流行蔓延,可以引起十字花科油料和蔬菜作物质量和产量的严重下降。因根肿菌是土传的专性寄生菌,防治根肿病非常困难,目前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选育抗病品种,因此探索植物抗病机制成为目前选育抗病品种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以两种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对油菜的抗病生化机制及分子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油菜品种温室盆栽试验、根毛侵染率和皮层侵染数对油菜抗感性的验证;油菜抗、感病品种接种根肿菌后,苗期根内防御酶系、转化酶和非酶类物质(MDA、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与寄主植物抗病性的关系;抗、感病油菜品种接种根肿菌后,激素信号传导相关基因及防御反应相关基因的差异。1两个油菜品种抗感性的室内测定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中双11号的发病率和发病指数分别为74.4%和46.0,表现为感病,而6M80的发病率和发病指数分别为37.8%和10.2,表现为抗病。采用水培法,通过对两个油菜品种根毛及皮层的显微统计,发现中双11号的根毛侵染率和皮层侵染个数显著高于6M80,接种9d后中双11号的根毛侵染率达到峰值为63.0%而接种11d后6M80的根毛侵染率达到最大为42.0%,表明根肿菌的主要侵染时期为3-15d。2油菜根肿病主要生化指标差异分析以抗(6M80)、感(中双11号)两个油菜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水培接种的方法,测定接种根肿菌前后,油菜根部CAT(Catalase,CAT)、SOD(Superoxide dismutase,SOD)、POD(Peroxidase,POD)、PPO(polyphenol oxidase,PPO)、转化酶、MDA(Malondialdehyde,MDA)、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侵染后期抗病材料6M80中CAT活性显著高于感病的中双11号,且接种根肿菌前后,SOD和POD的活性显著高于感病材料中双11号,即CAT与油菜抗病性相关,而SOD和POD与油菜抗病性呈正相关;6M80和中双11号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PPO与油菜抗病性不相关。接种根肿菌后,抗病的6M80根内的转化酶活性显著高于感病的中双11号,即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油菜抗病性与转化酶相关。接种后,感病的中双11号根部的MDA含量显著高于抗病的6M80,而6M80根内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中双11号,即油菜抗病品种6M80与油菜感病品种中双11号中MDA和可溶性糖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两者根内的可溶性蛋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MDA和可溶性糖与油菜抗病性相关而可溶性蛋白与油菜抗病性不相关。3抗、感病油菜品种接种根肿菌后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利用RNA-seq技术对接种0d、3d、6d、9d、12d的油菜抗(6M80)、感病(中双11号)品种的根部进行测序,共获得条379,841,406条clean reads。统计结果表明,抗病的6M80接种根肿菌前和接种后的几个时间点之间存在6,607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 expression genes,DEGs),而感病的中双11号接种前和接种后的几个时间点存在2,499个差异表达基因。将DEGs进行功能注释,表明大多数DEGs参与信号传导、生物代谢、转录过程及防御机制。根肿菌侵染油菜抗、感品种即6M80和中双11号后,分别存在82和72个与防御酶相关的基因,结果表明,与CAT和SOD相关基因过氧化氢代谢,POD相关基因参与木质素生物合成,CAT、SOD和POD相关基因在每个接种时间点的表达量与其活性基本相一致,6M80和中双11号中与CAT和SOD相关的基因普遍上调,6M80中POD相关的基因普遍上调,但是在中双11号中与POD相关的基因在接种6d后下调。受根肿菌侵染后,抗病材料6M80和感病材料中双11号中分别存在46个和23个与植物-病菌互作途径的基因,结果表明,抗病品种中钙离子流结合蛋白、突发性活性氧化酶、病程相关蛋白和热激蛋白相关基因表达上调,促进了过敏性坏死反应(hypersensitive necrosis reaction,HR)反应,而感病品种中钙离子流结合蛋白和突发性活性氧化酶相关基因下调。接种根肿菌后,在抗病品种(6M80)和感病品种(中双11号)分别发现32个和15个与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茉莉酸(Jasmonic acid,JA)、乙烯(Ethylene,ET)信号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表明,根肿菌侵染油菜后,抗病的6M80中水杨酸信号传导途径被促进而茉莉酸和乙烯信号传导途径被抑制,而感病的中双11号中水杨酸信号传导途径和乙烯信号传导途被瞬时激活,最终水杨酸、茉莉酸和乙烯信号传导信号均被抑制。
其他文献
针对美国计划发展的通用拦截器,介绍了反导拦截器的发展现状,剖析了通用拦截器的发展重点和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动能拦截器(KKV)的未来发展趋势设想。
一氧化氮(NO)是生物体内一种结构简单的自由基,又是极其重要的信号分子,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和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病理过程。内源性NO是由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下,在左旋精氨酸转化为
<正>微班会,顾名思义是指微小的班会。作为"班会",它属于教育课程,主要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而言其"微",则是因为课题小、规模小、用时短。与主题班会相比,微班会更强调小问题
期刊
成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最为常见的恶性骨肿瘤。虽然外科技术及化学药物治疗的不断改进使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约40%-50%的患者近期内死于复发或转移。转移仍然
“批判的地域主义”是任何设计意图通向未来所必须跨越的桥梁,取决于其维持高度的批判自觉性。岭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载体的一个历史演进过程,也是岭南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坚持规划先行、有序推进。面对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背景和“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变革,村庄规划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本研究以乡村振兴为背景,探索“多规合一”型村庄规划的思路与方法,并以河南省宝丰县大黄村为例,指导村庄规划编制的实践。研究结果如下:明确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实施“多规合一”,将乡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治规划、乡村产业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合而
本研究以银杏Ginkgo biloba L.为材料,应用连续切片的方法,对银杏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银杏幼苗的轴向器官以子叶节区下部的初生维管结构先建立,其中
新生儿疼痛自动评估系统能够及时有效地帮助医护人员对新生儿进行疼痛评估,而新生儿面部检测与跟踪是自动评估系统的前提和基础,能够滤除疼痛表情识别过程中的干扰信息,进而提高识别率。然而,现有的面部检测算法都是基于成年人样本进行设计的,但是新生儿与成年人之间存在较大的面部特征差异,因此本文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自适应地学习适合新生儿面部的特征表达,实现对新生儿的面部检测和跟踪,具体工作如下:(1)建立新生儿图像
本文以独居老人室内日常生活为背景,研究基于视觉传感器的老人跌倒检测方法,对独居老人进行连续监测,及时发现老人跌倒这一严重异常行为,保障老人的生命安全。本文主要工作如
[目的] 研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物P27在急性白血病、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L、CML)患者中的表达,探讨P27在白血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