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镇银行是我国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之一,设立旨在为农村县域的农户和中小企业等提供资金和金融服务,以帮助他们提高生活水平和扩大生产,缓解其"货款难"问题。其发展现状、管理模式、股权结构、市场定位也已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因此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上述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村镇银行股权结构一个发展特点与新趋势是主发起人制度与民资介入,村镇银行可以借助主发起行的引导实现快速增长,借助民资的介入实现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但也有另外一种看法股权集中的主发起人因处在绝对控股地位,抑制了其他投资主体的积极性,使得村镇银行沦为其分支机构。自然人股东与法人股并没有很好地实现监督职能,此外各类性质银行均可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实现了村镇银行数量的增加但并没有带来质量的提高。所以有必要对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进行详细的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为了理清以上问题,本文基于村镇银行股权结构视角,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分析并对前人文献研究进行总结。借助分析公司治理的OGBP传导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小银行优势理论为提出假设铺垫,发现股权集中对绩效存在正、负、U型三种影响并从理论上探析了其中传导机制。第二部分是通过数据分析江苏省村镇银行的经营现状,理清现实中村镇银行股权结构的特点及近年来的经营绩效。分析发现,村镇银行存在"股权高度集中"、"金字塔式"、"民资介入"的发展特点。第三部分是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研究了村镇银行股权结构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情况,其中股权结构具体包括定性的主发起人性质、定量的包括主发起人占比、自然人股东占比、法人股东占比、注册资本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主发起人为农商行能促进村镇银行财务绩效的提高,法人股东积极性不高对绩效提高无显著作用。另外,随着经营时间推移村镇银行盈利能力有所提高。第四部分以案例的形式试图探析股权结构如何通过资产配置影响财务绩效,选取了江苏省内三家典型的村镇银行为样本,分析近年来股权结构、信贷资金流向与财务绩效。最后完善政策,具体包括如下:(1)正确处理发起行与村镇银行的关系,完善管控模式。(2)适当分散股权,提高非银行投资主体的持股比例上限。(3)适当引入本土化管理人员,实现"严筛选、高激励、重监管"。(4)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拓展中间业务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