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熟语是人类语言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对熟语进行考察可部分揭示语言的奥秘。本文尝试从熟语性的视角考察熟语的形成。我们认为,从这一视角研究熟语能够更好地概括熟语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凝聚程度不同的熟语单位,全面、动态地揭示熟语的形成过程。 通过对国内外熟语研究的分析,我们发现传统的熟语研究中往往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以至于熟语的研究一度陷入困境。传统的研究往往把熟语看作一种结果来做静态地分析。而事实上,熟语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熟语的形成中熟语单位作为熟语的资格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变化,呈现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将熟语的形成放在一个完整的、动态的过程中来考察。另外,传统熟语学研究的对象往往只是熟语中最稳定、最小部分的熟语,即对熟语的研究是不分凝聚程度的。而我们所面对的熟语却大多都是不稳定的、凝聚程度有所不同的。国内外的研究都没有涉及熟语形成过程中那些稳定程度不同的、作为熟语资格较弱的熟语单位,致使很多不稳定的熟语单位游离在研究视线之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尝试提出熟语性的概念,以便于概括发育程度由低到高的连续过程上的各种具有熟语性质的单位,动态地揭示熟语形成的过程。我们认为,熟语的研究对象应该从熟语向熟语性转换。本文从组合的使用频率、意义的格式塔、空间覆盖和时间跨度四个方面对熟语性的特征进行了论述。 在我们看来,具有短语资格的流行语是满足了熟语性使用频率和意义格式塔两个特征但未必满足空间特征而必定没有满足时间特征的广义的熟语。是我们在一个共时阶段观察到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现象,在它产生、流行的过程中,我们可观察到组合单位的熟语性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因此我们选择使用流行语作为样本来印证、说明熟语性的特征。熟语从产生到形成、从不稳定到稳定往往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它是许多个人努力的结果,整个努力的过程是模糊不清的,我们只能观察到最后的结果。而流行语从产生、流行到不流行(消失或被接纳)的过程往往都是在短时期内完成的,我们较容易观察它的整个形成过程。因此我们可把流行语的形成过程看作熟语形成过程的缩影,以流行语为样本,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尽可能全面地对流行语的形成过程进行记录和考察,分析预测它的发展方向,动态地揭示熟语的形成过程。 本文从熟语的来源入手,将熟语分为:来自书面典籍和来自日常交际用语两种类型来进行考察。从熟语性的概念出发,我们对以往从熟语来源的分类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以往的分类,尤其是熟语辞典中的分类,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