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系统全面的描述2003年—2008年我国通货膨胀走势,发现本轮通货膨胀呈两波峰一波谷的驼峰状走势,且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食品和燃油价格上涨过快,而其他产品价格相对平稳,交通、通信、衣着等更是表现出通货紧缩。本轮通货膨胀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过快、过分依赖对多外贸易导致高额外汇储备和贸易顺差以及货币供应过多。其中,食品价格上涨主要表现为粮食和猪肉价格上涨。粮食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此前粮价过低而导致2003—2008年粮价恢复性上涨和我国部分农产品的比较劣势导致我国大量进口大豆等农产品进而将国际通货膨胀传入国内。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猪瘟、养猪收益有限而导致母猪饲养减少和农民进城务工等。能源价格上涨主要是由我国传统能源资源有限、需求旺盛以及国际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发达的对外贸易导致外汇占款过多推动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人民币贬值进而推动通货膨胀。本文实证部分验证了这些观点。此外,本文还发现,货币主义理论虽可解释本轮通货膨胀,但没有解释本轮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我国治理本轮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只是辅助手段。而基于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只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治标不治本”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