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际间的差距,尤其是优质教育的稀缺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难题。而校际间的差距主要是师资上的差距,大学区的研修共同体建设能够在某种层面较好地促进该学区内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事实上,研修共同体建设是大学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该学区内师资队伍成长的现实需要。然而,当前大学区建设的背景下,教师研修共同体建设的状况不容乐观,面临着共同愿景未能达成一致、研修方式单一等共同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小学课程体现出明显的分科性特征,中小学教师研修基本以学科为载体,通过大学区教研这种组织依托展开。当然,这种以学科为依托的研修既符合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也能够在学科内部促进教师层面研修质量的提升。多学科的研修共同体建设尽管也能够发挥比较好的作用,但由于涉及面过广,学科之间的差异往往使得研修的质量在实际的状况中不尽理想,因此,将大学区研修共同体的研究聚焦在学科背景下很有必要,这种以学科为本位的研究也符合当前学科核心素养下改革的整体要求,因此本文选择了A大学区语文学科的学科研修共同体建设为研究对象,并以此为依据试图对小学教师学科研修共同体建设的现状予以调查,在探析调查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策略,以期促进大学区背景下小学教师学科研修共同体的发展,促进小学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本文选取A大学区3所学校中的125名语文学科教师为具体调查对象,同时对A大学区内的7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通过问卷和访谈对A大学区小学语文学科教师研修共同体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研究结果表明:小学语文教师研修共同体建设状况整体尚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外部支持条件不足;二是教师与研修共同体规划的愿景并没有达成一致,教师参与研修共同体的积极性不高;三是教师研修共同体的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教师反思效果不佳且并没有进行实践反馈;四是教师研修共同体的运行方式与手段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包括教师专业学科内容讨论较少、成员间不能民主平等对话等。基于此,本文提出在大学区背景下建设学科教师研修共同体应该采取的策略:一是提高小学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投入力度,合理组建教师研修共同体;二是塑造小学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加强教师对研修共同体重要性的认知;三是坚持教师研修共同体“反思——实践”运作机制,加强教师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融合;四是以专业学科即语文为基础民主建构教师研修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