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的发展给予公众舆论新的发酵空间,现如今关于网络舆论特征的研究成果硕丰,对各类事件的研究结果大都认为网络舆论具有非理性、情绪化的特征,特别是在涉及到道德层面的事件时,舆论尤其激烈。但在“于欢案”中,公众舆论表现出了理性进步的一面。2017年3月23日,南方周末以《刺死辱母者》为标题发布报道,将公众的视线引向这件当代血亲复仇案。公众舆论虽然带有同情之意,但是其克制情感,诉求正义的理性一面不容忽视,质疑一审判决相关细节,追求公平公正,获得了媒体的支持,推动了案情真相的呈现,而司法部门也积极回应,坚持司法独立,给予于欢一个公平合理的判决。通过研究发现,在此案中公众并不是像以往研究所显示的那样情绪化、极端化,而是呈现出逐渐理性的趋势,而媒体和司法部门的良好表现也成为近几年舆情应对中的典范。本文以“于欢案”作为个案,通过个案分析、文献研究以及文本梳理的方法进行研究,将“于欢案”舆情演变过程分为舆情形成、高潮和消散三阶段,通过对其舆情舆景的分析,试图证明在这一典型案件中公众舆论的理性趋势。研究发现,“于欢案”中,公众舆论有情感和理性两个方面的表现,情感有个人的自发式同情和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情感;理性体现在其对案件细节的追究以及对司法公正的诉求。同时通过对比民国施剑翘复仇案,佐证公众舆论的理性进步之处。除此之外,媒体和司法部门的良好表现对于引导舆论和案情进展也发挥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媒体的调查性报道还原案件真相、客观性评论促进司法公正以及全方位舆论平台疏导舆论;司法部门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和坚持“独立审判”原则。各方的理性表现也让我们看到了在倡导法治化的今天,中国的舆论环境的新变化,公众和媒体在共同进步。本文在最后从公众、媒体、司法和政府的角度提出了在今后类似案件中如何更好的引导舆论,营造理性的舆论氛围的几点建议。而本文所提出的如何对待儒家思想中的糟粕,让公众抛弃陈旧思想,正确继承传统文化,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应该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