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纪录片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新中国成立后,纪录片主要为政治服务,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渐走上正轨。现今,纪录片已经由政治说教转变为纪录百姓生活、关注社会热点事件与边缘人群,由精英文化慢慢向大众文化靠拢。中国的纪录片应该在中国的现实中发挥作用,以追求其最终目的:促使观众反思。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电视纪录片是《到农村去》,从此电视纪录片的选题便再也没有离开过农村。如今,农村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题材问题,更是镜头纪录下的社会问题,是纪录片创作者借助镜头下的农民表达观点,对农村问题进行思考。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城市与农村带来诸多问题,城市与农民的关系在逐渐发生改变。现代化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使农村的传统结构被打破,价值体系发生变化,“三农”问题又再一次显露出来。受农村社会性质的影响,农民的精神世界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农民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在影视作品中,农民形象并没有得到准确的诠释,大众对农民仍然存在着偏见与误解。在电视纪录片的镜头下,农民以其最自觉最本色的形象呈现在受众面前,使受众对农民、对农村有更准确、更深刻的认识。本文从农村题材电视纪录片出发,仔细分析文本,对改革开放后的农村题材电视纪录片的关注焦点、价值和功能进行总结。农村是国家建设的重点之一,是存在诸多问题与矛盾的社会体。回顾20世纪90年代与2000年后的农村题材电视纪录片,关注的焦点放在农村的建设与教育问题、农民工的生存问题、留守儿童的生活,以及农村的民俗文化,这同样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农村建设的纪录使农村题材电视纪录片成为重要的文献,使观众看到农村建设正以蓬勃向上的势头前进。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农民为生活与大自然做着顽强的抗争,同时遵守自然法则,与天地和谐共存。在农村题材电视纪录片中,农民精神是可敬可爱的,他们受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同时又具备在逆境中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份子,也造成农村空巢家庭的出现,农民的家庭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是缺少关爱的群体,是社会发展的痛点。农村教育存在失衡现象,这是现今仍未解决的问题。农村的孩子渴望上学,他们懂得知识改变命运,在镜头下的农村孩子既有着朴实无华、渴望知识的积极态度,又有着令人心酸与感动的精神,这群孩子是农村建设的希望。西方文明侵蚀东方文化,农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地。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承载中华千年文明的精髓,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农村,民俗在逐渐简化,但仍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这是现代文明与原有文明相互融合的结果,也是农村题材电视纪录片坚守的一部分。农村建设与农民精神是农村题材电视纪录片的选题热点,也是对农村发展与文化建设的最好反映,农村题材电视纪录片就是要有一种入世的态度,带给观众更多的反思。纪录片创作者季丹曾说,纪录片是在跟活生生的命运相遇。农村题材电视纪录片则是与农民的命运相遇,创造无穷的可能。通过对农村题材电视纪录片文本研究,总结以下三点:首先,农村题材电视纪录片的传播价值是带给观众对现实的反思,在看过娱乐泛滥的电视节目之后,一种心灵的回归。农村被人们视为“精神乌托邦”,承载着乡愁。人类想要留住的是一种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文化,一种社会已经遗忘的精神,在远离城市文明的侵染下,寻找生存的意义。其次,在人类追求发展不顾自然的环境下,农村题材电视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呈现给观众最本色的生态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人类的生存法则,农村题材电视纪录片以其警世作用警告人类,过度的开采只会加重环境负担,为人类带来负面效应。再次,农村的社会精神文化仍是以传统文化为导向的,在人类已经渐渐淡忘的民俗的情况下,农村题材电视纪录片承担挽救这一文化的重担。中国的文化出现断层,正在成长的年轻人对传统民俗了解甚少,在农村题材电视纪录片中,民俗是整片的一条线索,伴随始终,传承民俗文化成为农村题材电视纪录片的历史使命与重大职责,守住文化的根,才能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中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