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翻译等值理论中的值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yuguo_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向翻译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判断和衡量原文本和目的文本的等值翻译的等值度问题,进而借以实现原文本和目的文本的等值翻译。这个等值度概念,也即是“Valence”的概念,是指原语文本中自身所具有某些特征,而这些特征通过Leech对语言所概括的七种意义和五种功能来体现。如果原语中的某个语意特征或者某个功能特征在目的语在得以体现,我们可以说这个语义上的Valence或这个功能上的Valence在目的语中得到了实现。   本研究首先回顾了在等值翻译的系列理论,从理论的首次引入、早期发展、到最后改进,其中经历常时间的争论、批评甚至冲突。本研究吸收了Nida形式对等、动态对等—读者反应论的丰富思想精神,深受Newmark的语意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理论影响,借用Baker的分析框架将Valence放在了不同的语意单位上进行比较分析,而最终将Valence落实到Leech的语言意义和语言功能上。   本研究假定原文本有Valence是全值,而译者的任务就是将原文本的所有Valence都一一呈现在目的文本中,既不要增加也不在丢失任何Valence,从而实现等值翻译。设计了一套简单的Valence符号系统用于描述和标记原语文本和目的文本的Valence丢失和增加的数量情况。如果失去一个Valence,标记为[Valence(-1)],如果增加一个Valence,标记为[Valence(+1)]。如果无增无减应标记为[Valence(E)],这也就意味着实现了等值翻译。   受到Baker等值理论的极大激励,本研究将12种Valence放在各式的语义单位(语素,词,语法结构和语篇)来分析。并充分考虑英语与汉语的差异性,综合分析语篇的中原语文本和目的文本的等值衡量问题和等值实现问题。
其他文献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语篇分析研究的是交际中的语言,它涉及的是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关系。本论文主要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电影开场白语篇的语言特征。各种语篇的开场白主要为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