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对乳腺癌患者良恶性腋窝淋巴结鉴别诊断的价值,并分析乳腺癌原发灶声像特点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2010年9月~2013年2月我院收住入院的46例乳腺癌患者,共82个腋窝肿大淋巴结,均有手术病理结果,首先对46例患者进行超声常规扫查,二维灰阶超声重点观察乳腺肿块的大小、形态、内部有无沙粒样钙化、腋窝淋巴结大小、形态、长/短径(L/S)比值及内部结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重点观察淋巴结内血流分布情况,并测定血流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 RI)及动脉峰值流速(maximum velocity, Vmax)。46例乳腺癌患者同期进行腋窝淋巴结超声造影检查,记录并分析造影强化模式,并与术后病理结果相对照。采用卡方检验观察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一元相关分析分析各指标和腋窝转移淋巴结的相关性。结果常规超声检查结果显示:75.0%的转移性淋巴结L/S<2,18.1%的非转移性淋巴结L/S<2(P<0.01)。淋巴结皮质增厚型、皮质狭窄型、无淋巴门型在转移组分别占72.5%、9.8%及17.7%;良性组分别占22.6%、77.4%及0%(P<0.01)。淋巴结呈周边型血流分布在转移组占70.6%,良性组占12.9%(P<0.01)。两组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结果显示:转移性淋巴结不均匀强化占82.4%,而良性淋巴结为不均匀强化仅占3.2%(P<0.01)。与病理结果相对照,常规超声诊断腋窝淋巴结良恶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8.4%、75.0%及76.8%;超声造影诊断腋窝淋巴结良恶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0.2%、90.3%及90.2%,与常规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原发灶的最大径≥2cm、淋巴结长短比(L/S)<2等均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结论1.超声造影在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良恶性方面的价值优于常规超声。2.原发灶的最大径≥2cm者,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高,原发灶有无微钙化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3.腋窝淋巴结呈皮质增厚型或无淋巴结门型结构、淋巴结L/S<2、非门型血流、非均匀强化等征象高度提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