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遭受7.0级地震,该次地震造成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沟景区内自然人文景观严重受损、大量人员伤亡并造成73671间房屋损坏。鉴于此,论文在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九寨沟世界遗产地藏族村寨灾害风险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课题支撑下,以提升九寨沟景区藏族村寨木构民居抗震性能为研究目的,围绕九寨沟景区藏族村寨、民居建筑的震害特征与致灾机理展开研究。通过对8·8地震后九寨沟景区的实地调研,发现在当地钢筋混凝土、砖混砌体、木构三种民居类别中,木构民居受损数量最多,且产生不同程度的震损。因此论文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传统民居的震害特征、致灾机理并提出基于建筑抗震设计流程的民居设计与抗震优化策略。论文在建筑设计视角下,首先对九寨沟景区典型村寨与民居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从抗震设计流程层面总结分析了孕灾环境下既有民居的震害特征与致灾机理。接着在抗震优化策略中,分别从抗震设防、场地选址、灾害防治、建筑的平面、空间、结构设计和细部构件的加固优化等方面提出民居的更新与抗震性能提升策略;在抗震优化策略中,分别对石木、土木、砖木结构民居建筑进行既有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并在此之上提出通用于木构民居的抗震优化策略。最后,以九寨沟景区藏族村寨树正寨为例,论述空间防灾规划、木构民居设计及木构民居抗震优化策略几个方面在九寨沟地震多发区的运用。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查阅文献史料等整理出藏族传统民居产生的背景及对木民居抗震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通过对九寨沟景区村寨选址、分布及民居整体特征的分析,结合震害现状调查,分析民居在地震灾害中的受损情况及致灾机理;第三部分结合实地调研成果,基于抗震设计流程对现有木构民居提出相应的抗震优化策略,然后以实地调研的九寨沟藏族民居为例,对其进行优化实践;最后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