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科技发展的本质是人类不断探索和认识世界的过程。红外天文探测器是人类探索外太空世界的有力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阻挡杂质带(Blocked Impurity Band,BIB)红外探测器凭借其优异的探测性能,已成为目前中、远红外天文探测领域的主流探测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大型天文探测平台上,如宇宙背景探测器(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COBE)、斯皮策(Spitizer)太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发展的本质是人类不断探索和认识世界的过程。红外天文探测器是人类探索外太空世界的有力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阻挡杂质带(Blocked Impurity Band,BIB)红外探测器凭借其优异的探测性能,已成为目前中、远红外天文探测领域的主流探测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大型天文探测平台上,如宇宙背景探测器(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COBE)、斯皮策(Spitizer)太空望远镜和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JWST)。然而,尽管BIB探测器已经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但是其在低温下的很多工作机制仍然令人困惑。此外,我国在BIB探测器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这限制了我国红外天文学的发展。因此,急需对BIB探测器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本论文主要围绕锗基BIB探测器的物理模型、参数优化、器件制备、测试方法、光电导增益、界面势垒和结构改进等方面展开,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本论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通过改进制备工艺和优化器件参数,我们采用近表面加工方法成功制备出超高性能的Ge:B BIB探测器。在3.5 K工作温度和30 m V工作电压下,器件的响应波段覆盖15-200μm,峰值响应波长位于117.9μm处,黑体响应率为1.47 A/W,探测率为2.97×1013 cm?Hz1/2?W-1,在117.9μm处的峰值响应率达到21.46 A/W,探测率达到4.34×1014 cm?Hz1/2?W-1,器件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对暗电流的研究,我们发现只要保证探测器击穿特性的存在,就可以保证其在击穿之前的低暗电流,也就可以保证优异的探测性能。2.针对高温黑体测试系统用于BIB探测器测试时存在的不足,我们特别设计并搭设了一套低温黑体测试系统。该低温黑体测试系统具有三个优点:(1)彻底避免了背景辐射对探测器的影响;(2)低温黑体光源与BIB探测器探测目标的辐射特性接近;(3)避免了机械振动对测试光路的影响,使用闭循环型低温恒温器,便于控制实验成本。借助该测试系统,我们研究了Ge:B BIB探测器的光电导增益受电场强度的影响,并发现了增益工作模式。根据器件光电流的增益机制和暗电流的击穿机制,我们对增益工作模式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在增益工作模式下,器件的光电导增益更大,有利于对微弱信号的检测。3.通过对BIB探测器中界面势垒的研究,我们发现界面势垒高度可以被掺杂浓度调控,并由此制备了具有不同势垒高度的Ge:B BIB探测器,发现了界面势垒阻挡机制。对于电极区与其相邻区界面处的势垒,其可以阻挡电极区内的载流子向相邻区注入,从而减小器件暗电流。此外,电极区内载流子也可以通过吸收红外辐射跃迁的方式通过界面势垒,并且扩展BIB探测器的响应波段。对于吸收区和阻挡区界面处的势垒,其可以阻挡能带边缘处载流子的传输,尤其是阻挡长波辐射激发的低能光生载流子的传输。通过增加工作电压,使低能光生载流子通过界面势垒的概率增大,可以增加探测器对长波长辐射的相对响应强度。4.为了解决传统BIB探测器耗尽区窄的问题,我们设计并制备了多结阻挡杂质带(Multi-junction Blocked Impurity Band,MBIB)探测器。MBIB结构是创造性地将多个吸收区和阻挡区叠加在一起,从而获得多个吸收区阻挡区界面,即多个耗尽区,从根本上解决了BIB探测器耗尽区窄的问题。此外,我们还发现MBIB探测器避免了BIB探测器单向工作的特性,其总可以工作在性能更好的正常工作模式下。相比单结BIB探测器,双结MBIB探测器的性能最大提升了34.7%,而五结和十结MBIB探测器的性能甚至提升了20倍。MBIB探测器的性能优势已得到实验的初步验证,有望彻底取代BIB探测器,成为下一代中、远红外天文探测领域的主流探测器。
其他文献
范德华层状材料因具有带隙分布范围广、光吸收作用强、载流子迁移率高等优异的光电特性,在光电子器件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发展,范德华光电子器件已经在光电探测器、偏振灵敏探测器、激光器、发光二极管和太阳能电池等方向展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然而,基于范德华层状材料光电子器件的一些基础研究还有待深入,如层状材料的缺陷研究、层状材料与金属的界面调控以及范德华异质结能带调控。本论文对范德华层状材料的
高分辨率红外遥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也是空间遥感领域用来探测和识别目标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应用机构迫切需要同时具有高地面分辨率、高辐射灵敏度和短重访周期的红外遥感仪器,宽视场的红外推扫成像相机成为必然选择。除了要求具有大口径的光学系统外,还需大规模、长线阵的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相配合,从而也要有同等规模的信息获取与处理电路与之配套,这势必造成系统资源需求庞大,与空间遥感仪器的资源限制形成了矛盾。为了
红外焦平面器件是红外探测技术的核心部件,碲镉汞雪崩光电二极管(mercury cadmium telluride avalanche photodiode,Hg Cd Te APD)是目前红外焦平面技术前沿研究之一,它具有高增益、低的过剩噪声因子、高灵敏度和高速探测等优点,能实现激光主被动探测、高灵敏度探测和高精度三维成像。本课题对制冷型红外焦平面高精度时间分辨所需读出电路的关键技术做了详细分析。
窄禁带半导体是禁带宽度小于0.5 eV的半导体。其较窄的禁带宽度带来了诸如高非抛物系数、更容易的碰撞离化与更大的带到带隧穿等独特的性质。特别是碲镉汞这类典型的三元合金窄禁带半导体还具有较大的合金散射、单载流子雪崩等独特性质。在很多需要微弱光信号探测的领域,雪崩光电探测器都有重要应用,比如:遥感、主被动联合探测、激光雷达、量子通信和天文观测等。然而,目前雪崩理论主要是基于Si、Ge等禁带宽度相对较宽
碲镉汞由于其高量子效率、高工作温度范围、禁带宽度连续可调、电子迁移率高等优点成为高速、高分辨率、高光谱探测应用领域最具竞争力的红外探测材料。随着第二代碲镉汞红外焦平面技术逐步进入实用化和产品化,第三代碲镉汞红外焦平面技术的研究也随之展开。当前,红外探测系统的发展方向是更小尺寸(Size)、更低重量(Weight)、更小功耗(Power)、更低价格(Price)和更高性能(Performance),
红外偏振探测可增强微弱目标的探测,大幅抑制云雾和杂散光的干扰,提高目标清晰度,在遥感探测、气象监测、抗干扰成像、分子手性检测和空间光通信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在多种红外偏振探测途径中,片上集成的像元分离型偏振探测器可实时对目标探测,避免机械运动,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高,集成化,小型化的优点。圆偏振探测在抑制云雾以及杂散光的气象监测、手性分子检测和空间光通讯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但是,新型的微型圆偏振器
单光子探测在激光雷达三维成像、激光测距、荧光寿命成像、激光通信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工作在盖革区的雪崩光电二极管,单个光子即可触发二极管雪崩,产生雪崩电流,是一种很好的单光子器件。基于盖革雪崩光电二极管(GM-APD)焦平面的单光子探测系统具有灵敏度高、探测距离远、测距精度高等特点,它通过计量光子飞行时间实现距离探测。集成时间-数字转换电路(Time to Digital,TDC)的读出电路(R
红外探测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是“SWaP”,也就是更小的体积、更轻的重量和更低的功耗。而红外光电探测器由于禁带宽度窄,一般工作在液氮温区,制冷系统是带来探测系统体积功耗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红外探测器的工作温度并且降低制冷系统的功耗和体积,可以推动红外探测技术在便携式手持装备等小型化设备方面的发展和应用。红外探测器在高工作温度下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首先,探测器的暗电流是温度的指数函数,随着温度的
碲镉汞红外探测器具有波段覆盖宽、灵敏度高等优越性能,是航天遥感、天文科学等领域的红外探测的首选。随着红外探测与成像的空间分辨率不断提升,红外探测器规模不断扩大,但因其低温热失配引发的可靠性问题愈加严重。为此,本文重点开展大面阵芯片面形校正、低热应力结构设计等可靠性技术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实现了大面阵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结构优化设计。通过对探测器的结构尺寸进行优化以及材料参数合理选择等方法来减
近年来,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组件在气象、资源、环境及天文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受背景噪声抑制的限制,红外探测器往往需要在100K以下的低温工作。随着系统应用对大视场、高空间分辨率及高时间分辨率等需求的不断提高,单个探测器模块规模的发展已不能满足设计指标要求,需要将几个甚至几十个探测器模块在杜瓦组件内集成,而探测器模块的热匹配性、组件杜瓦的传热及轻量化等问题凸显。因此,发展超大规模线列红外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