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区健康体检人群饮食生活方式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深圳健康体检人群饮食生活方式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探讨经济发达地区无心血管疾病人群饮食生活方式与亚临床颈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以期早期确认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相关的生活方式,为有效进行早期干预及延缓颈动脉斑块形成提供更多依据。方法:以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期间在深圳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并完成生活方式调查问卷的健康体检者2338例为研究对象,排除既往有心血管疾病、脑卒中、脂质代谢异常者,生化指标等相关资料缺失,问卷完成率在90%以下(空白项>3项)者,最终纳入研究1861例。所有受检者,除颈动脉超声,还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伴随疾病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血压、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血常规、血尿酸等)以及饮食生活方式问卷调查资料(包括抽烟、饮酒、饮食习惯、运动、睡眠),评估多个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传统危险因素和生活方式选择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的关系。我们通过对深圳地区健康体检人群进行横断面分析,了解人群饮食生活方式以及颈动脉硬化斑块情况,按照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斑块组(n=427)和非斑块组(n=1434),利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统计分析饮食生活方式和传统危险因素相比,与亚临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结果:1 研究基线数据1861例健康体检者,年龄在25~85岁,平均(48.9±10.1)岁。男性1312例(70.5%),女性549例(29.5%)。其中颈动脉斑块427例(22.94%),非斑块组1434例(77.06%),45-54岁人群斑块检出率为19.91%。1861例中,有427例有颈动脉斑块,42.9%为双侧斑块,30.2%左侧斑块,右侧斑块占26.9%。其中54.1%斑块数量1个,17.1%斑块≥3个。大部分(99.3%)没有狭窄,仅0.2%和0.5%轻度中度狭窄。然而,超声结果显示为低回声或不均回声的易损斑块占比73.1%。2斑块组与非斑块组的比较2.1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和非斑块组相比,斑块组年龄更大,男性占比更高,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史者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年龄增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升高。45岁以下的受检者中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仅为7.3%(52/713),而≥75岁的斑块发生率高达76.9%。颈动脉斑块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女性相比,男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更高(P<0.05)。绝经后女性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明显升高,但仍低于同年龄组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实验室检查比较与非斑块组相比,斑块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C、UA更高,HDL-C更低,脂肪肝者占比更高。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2.3饮食生活方式比较从饮食结构来看,普遍豆类摄入不足,61.8%摄入量不到膳食指南推荐的每日25-50g,其他营养素蛋、谷、鱼、果、蔬摄入达标人群占40.7-62.8%。其他生活情况大多数人比较健康,84.7%的人坚持每日吃早餐,仅6%早餐每周小于3次;81.9%不会暴饮暴食,72.1%每日6杯水以上(每杯约200ml)。和非斑块组相比,斑块组在每日蛋、谷、豆、鱼、水果、蔬菜、水摄入量无明显异常,早餐频率、按时用餐情况、是否暴饮暴食、每周锻炼等均无统计学差异。每日水果摄入>500g、日饮酒量在300-600ml、肉类每日摄入量>75g者斑块检出率更低。喜辛辣饮食与更低的颈动脉斑块风险相关。斑块组每周运动5次以上者占比更高,小于1次/周者占比更低。未发现每次锻炼时间和是否中等强度运动与颈动脉斑块发生存在关联。不规则睡眠习惯也有差异,经常不规律睡眠者更容易出现斑块,P=0.002。但在睡眠时长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显著性。斑块组吸烟者更多(P<0.01),回答吸烟或既往吸烟的更多,且每天吸烟支数更高,选5-10支、11-15支、16-20支和≥20支均较非斑块组更多。两组在饮酒量上也有差异(P=0.002),斑块组饮酒大于600ml/天者更多,饮酒量300-600ml者更少出现斑块(17.7%),而600ml以上则为29.7%。3 Logistics回归分析以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糖化血红蛋白、血压、BMI、血尿酸、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脂肪肝、吸烟、饮酒、水果日摄入量、喜辛辣、睡眠规律性、肉类日摄入量18个指标作为自变量,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为二分类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选用Forward LR法,得到的logistics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7.693,P<0.05。该模型能正确分类80.1%的研究对象。以预测概率0.5为判别分界点,判断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灵敏度为36.6%,特异度为93.4%,总判对率80.1%。除了性别(男性)、年龄外,高血压病史、脂肪肝、吸烟、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饮酒是颈动脉斑块的保护因素。从35岁起,斑块检出率逐年增加,每增加1岁,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增加11.3%。男性患病风险是女性的1.942倍。吸烟发生颈动脉斑块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 1.562 倍(OR=1.562,95%CI:1.176-2.073,P=0.002);而饮酒却能降低颈 AS 斑块的发生(OR=0.753,95%CI:0.571-0.993,P=0.044)。结论:1、在深圳地区健康体检人群的饮食生活方式调查结果显示:每天水果摄入大于100g以及辛辣饮食可能降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风险。肉类摄入并非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发现早餐频率、按时用餐、暴饮暴食等饮食习惯与颈动脉斑块发生间有关联。2、在深圳地区健康体检人群的作息方式调查结果显示:不规律睡眠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更高。每周运动次数不足并非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发现每次锻炼时间和是否中等强度运动与颈动脉斑块发生存在关联。3、在深圳地区健康体检人群的传统危险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高糖化血红蛋白、脂肪肝、吸烟仍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适量饮酒可能有助于预防颈动脉斑块发生。
其他文献
学位
研究背景与传统的固定桥和活动义齿修复缺失牙的方式相比,种植修复具有不损伤邻牙,咀嚼效率高,患者使用舒适度更高等优点。目前,种植修复技术已被证为一种有效且成功率很高的治疗方法。随着种植修复技术的发展,种植修复逐渐用于慢性牙周炎患者缺牙的修复中。对于慢性牙周炎患者修复缺失牙,传统种植术需要在拔牙窝愈合后植入种植体,虽然大多临床病例术后效果较理想,但随之也存在随着拔牙创愈合所产生的软硬组织缺损等风险,而
研究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发病率居第6位,死亡率居于恶性肿瘤第3位的恶性肿瘤。大多数HCC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无法进行肝移植、外科手术切除、局部经皮肿瘤消融等根治性治疗。目前索拉非尼(Sorafenib,SRF)、仑伐替尼、多纳替尼、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是晚期HCC患者一线标准治疗,但仍存在肿瘤反应低、毒
学位
【研究背景】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是治疗肾结石的重要手段,具有清除率高及疗效确切等优势。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发展,减少手术创伤及缩短住院时间(hospital length of stay,LOS)已成为越来越多外科医生的追求。日间手术因其术后恢复快及病人满意度高
学位
背景:椎弓根螺钉贯通脊柱前、中、后三柱,具有优秀的矫形和固定能力,早已成为脊柱后路内固定治疗的金标准。与开放置钉技术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能在较小的手术创伤下,提供同等的稳定性,是一种更微创且有效的治疗手段,适用于临床大部分的患者。但随着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合并胸腰椎疾病的骨质疏松患者越来越多,因骨密度的下降,导致内固定术后出现螺钉松动、脱落的情况也随之增多。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早被证
学位
学位
背景与目的:高位恶性胆道梗阻(high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是指恶性肿瘤造成的胆道高位梗阻,梗阻的方式包括直接侵犯压迫或者转移至肝门部淋巴结间接压迫,从而导致胆道狭窄,胆汁淤积于肝内,进一步损害肝功能。常见的疾病原因主要包括肝门部胆管癌、胆囊癌、肝细胞癌等恶性肿瘤直接浸润侵犯或转移压迫胆管,少数病因见于胃肠道肿瘤、肺癌转移至肝门部淋巴结进而间接压迫胆管。该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