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超越——《红字》与“《红字》三部曲”的对照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_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别从人物形象、情节模式和主题内涵等方面分析《红字》与“《红字》三部曲”之间既继承又超越的双重关系,致力于探讨两部文本所蕴涵的不同时代的文化意蕴以及两位作家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厄普代克以霍桑的经典名著《红字》中的三位主人公亚瑟·丁梅斯代尔、罗杰·齐灵渥斯和海斯特·白兰为原型,从三个不同人物的视角,将人物的生活背景现代化,创造出了“《红字》三部曲”——《整个月都是礼拜天》、《罗杰教授的版本》和《S.》。在这个三部曲中,厄普代克运用当代的眼光和新兴的文学理念重新审视了《红字》,对《红字》进行了多方面的嘲讽和戏拟,以此表达自己的独特理解,从而丰富了《红字》的阅读价值。而这一切的基础,便在于《红字》与“《红字》三部曲”之间的联系。
其他文献
本文拟通过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文化政策的变迁史(也就是中国文化的改革史),通过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的比较分析来发现文化在社会中、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在国家社会
河南,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有自己的特征。长期农业文明积习下,乡土河南“尊家族而轻个人”的传统和“男尊女卑”的观念,是中原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
《笑林广记》作为一部深受欢迎的古代笑话集,自出版以来多次再版。对它的研究也多集中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是十分微观和细致的研究。但是把它放在故事类型的大背景下进行
艺术生产的政治经济学阐释强调,艺术生产同其它生产一样,是整个社会生产的一个部类,具有一般实践活动的特征.艺术生产有一个物化的过程,要改变物质的现实形态,获得物质的存在
中、晚明文论发展体现出明显的嬗变过程。为反对台阁体的平庸文风,前后七子试图以“复古”为口号,从文学形式入手来进行文学革新,却最终陷入模拟僵化的形式主义泥潭。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