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资源是无法替代的、重要的自然资源,它既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又是其他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载体。土地生态承载力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协调与矛盾关系,并与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等有直接影响。对土地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可以判断当前土地利用结构下土地利用的强度及污染程度对研究区域土地承载力的影响,定量反映目前区域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程度,为缓解土地生态压力,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提供可参考的对策建议。本文选取哈尔滨市作为研究区,通过计算得出哈尔滨市的生态足迹、土地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10年来哈尔滨市的生态盈余或赤字的变化、万元GDP生态足迹指标,在此研究基础上,通过灰色理论模型GM(1,1)从时间维度角度预测分析到哈尔滨市2020年的生态足迹、土地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赤字情况,结合当前哈尔滨市发展趋势,并从提高哈尔滨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角度提出了相应对策,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土地生态承载力,重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均衡问题,预期为同类城市的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及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哈尔滨市生态足迹呈现逐年加速上升趋势,说明哈尔滨市经济发展良好,2001-2010年哈尔滨市土地生态承载力也处于上升趋势,说明哈尔滨市对土地生态的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哈尔滨市的土地生态承载力却无法满足哈尔滨市的生态足迹,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存在生态赤字上升趋势,哈尔滨市的生态情况不容乐观。哈尔滨市万元GDP生态足迹结果可以看出,哈尔滨市近10年来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发展迅猛,工业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正在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可以看出哈尔滨市政府已经投入很大的力度去改善哈尔滨市目前的生态环境与产业结构,但是由于以前生态环境旧账过多,工业技术落后,环境污染过大,所以想快速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不现实的。由预测结果可知,到2020年哈尔滨市人均生态足迹为2.61hm2/人,而同一年份的人均土地生态承载力预测结果却为1.85hm2/人,之间相差1.89hm2/人,是哈尔滨市人均土地生态承载力的102.04%,也就是说在哈尔滨市生态生产性面积全部合理利用的情况下,还需从其他地区转移一定的资源来满足哈尔滨市的人民生活消费。与此同时,哈尔滨市的发展将处于长期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人们给予土地生态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赤字将不断加大,人们消耗资源的数量将远远大于哈尔滨市的土地生态承载力,哈尔滨市的土地生态环境将会遭到不可恢复的破坏。因此,人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实现哈尔滨市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