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II引起的急性血压升高对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急性血压升高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将16只成年雄性Lister-Hoode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8),对照组(n=8)。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3)和对照组(n=3)。取3只实验组SD大鼠及3只对照组SD大鼠,用尾套法测量其血压。每分钟测量1次血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II引起的急性血压升高对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急性血压升高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将16只成年雄性Lister-Hoode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8),对照组(n=8)。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3)和对照组(n=3)。取3只实验组SD大鼠及3只对照组SD大鼠,用尾套法测量其血压。每分钟测量1次血压,连续测量5次后实验组按60μg/kg的剂量腹腔注射Ang II,对照组使用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注射结束继续测量血压15分钟。取5只实验组Lister-Hooded大鼠及5只对照组Lister-Hooded大鼠,进行急性在体神经电生理实验。大鼠用30%乌拉坦按1.5g/kg剂量深度麻醉、切开头皮暴露颅面、颅顶定位钻孔、大脑右侧海马CA1区置入电极,用牙科水泥固定电极,休息30分钟记录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f EPSP)。记录基线30分钟,实验组大鼠按60μg/kg的剂量经左股静脉注射Ang II,对照组大鼠经左股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耗时约5分钟,并继续记录50分钟。予以大鼠450次低频刺激(Low Frequency Stimulation,LFS)诱导长时程压抑(Long-Term Depression,LTD),并持续记录3小时。取3只实验组Lister-Hooded大鼠及3只对照组Lister-Hooded大鼠,30%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后,实验组大鼠按60μg/kg的剂量经左股静脉注射Ang II,对照组大鼠用等体积生理盐水经左股静脉注射。注射完毕等待10分钟,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均予以10mg/kg的剂量继续经左股静脉注射4.4k-Da四甲基罗丹明异硫氰酸盐-葡聚糖(Tetramethylrhodamine Isothiocyanate–Dextran,TRITC-Dextran)。40min后将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经心脏灌注,取出完整大脑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4℃下存放过夜,30%蔗糖4℃下脱水3天。用冰冻切片机在-20℃将脱水后大脑切为40μm厚的脑片,现场制片并在徕卡SP8门控STED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及全脑片拍照。使用Image J软件对获取的图片进行处理,测量整个图像的荧光强度。结果:1只对照组大鼠进行急性在体神经电生理实验时死亡,余均顺利完成实验。1、对照组大鼠实验过程中测得平均动脉压较平稳,波动在79.10±2.14mm Hg至84.93±5.06mm Hg之间;实验组大鼠使用Ang II后平均动脉压上升至138.80±6.15mm Hg,随后缓慢下降。两组大鼠间平均动脉压分别于第6分钟、第7分钟、第8分钟、第11分钟有统计学差异(p<0.01)。2、给予450次LFS后实验组f EPSP%轻微下降,随后迅速上升,最终稳定于接近基线水平,f EPSP%为83.68±7.38%(n=5,p>0.05);对照组在450次LFS后,f EPSP%明显减小,随后小幅上升,f EPSP%稳定在59.93±3.3%(n=4,p<0.05)。急性血压升高可抑制大鼠海马CA1区LTD,造成突触可塑性损伤。3、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急性血压升高对大鼠大脑海马回CA1区突触可塑性造成损伤,可能损害其认知功能。2.急性血压升高可能不会引起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升高,可能需要采用敏感性更高的实验方法来检测其细微的差别。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氯吡格雷基因分型及血小板抑制率(Inhibition of platelet aggregation,IPA),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对患者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提供指导,为临床医生利
目的:利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观察心肌运动同步性、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定量评估冠脉狭窄程度与Genisini评分(GS评分)的关系,为患者是否需要行冠脉造影检查及相关治疗提供准确、客观的超声学依据。方法:对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可疑CHD患者,获取其相关临床资料,并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进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检查,测定相关数值,包括心肌16节段收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后不恰当放电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降低植入ICD/CRT-D术后不恰当放电的发生率,进而改善植入ICD/CRT-D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接受植入ICD/CRT-D的患者进行长期且规律的随访,筛选出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根据植入ICD/
背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心房电活动紊乱,从而导致心房机械功能障碍。年龄是房颤发生重要的危险因素,它与房颤负荷增加有关,在65岁后呈急剧上升趋势。相关研究表明,导管消融治疗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drugs,AADs),并有数据显示导管消融对于老年症状性房颤患者的治疗与年轻人相比同样是有利的。阵发性房颤
目的:探讨左心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对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per AF)导管消融成功率的影响并探讨左心室重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单独及联合其他超声参数在预测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远期复发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将2019年01月-2020年01
目的:通过对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后的部分检验、检查指标及不良事件的观察分析,评判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提供有力证据。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03月在皖南医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152例,根据患者用药情况分为对照组50例(缬沙坦)和实验组102例(沙库巴曲缬沙坦钠ARNI),收集每位患者的性别
背景: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极大地增加了脑卒中、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发生率。随着对AF发生机制的研究,目前认为肺静脉(PV)肌袖触发灶是导致自发性AF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通过导管射频消融达到完全的环肺静脉隔离(CPVI),已成为治疗不同类型AF的基石,尤其是治疗阵发性房颤(PAF)。然而对于持续性房颤(Per AF)和长程持续性房颤,至今仍未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消融策略。因此产
目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临床表现复杂,发病率高,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肠道菌群在心力衰竭病程中可能有促炎症作用,另一方面可能与短链脂肪酸代谢有关发挥有益作用。目前关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肠道瘤胃球菌丰度变化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通过16S r RNA测序,旨在揭示肠道菌群与心力衰竭的作用关系,明确瘤胃球菌属丰度变化,同时发现某类在心力衰竭进展中起关键作用的菌群。方法:201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药物涂层球囊(DCB)、单纯球囊血管成形术(PTCA)治疗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病变(IS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及宣城市、宁国市、当涂县、和县人民医院等医联体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为支架内再狭窄病变,并于冠脉再狭窄病变处分别应用DES、DCB、BA行再次介入治疗的患者96例,
目的:利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功能与房间隔厚度及左房僵硬度之间的关系。为高血压患者临床早期干预治疗提供进一步的依据。方法:选取高血压患者86例(左房重构组LAR42例、左房非重构组LAN44例)和47名健康体检者,应用2D-STI获得收缩期左心房平均应变率(mSRs)、舒张早期左心房平均应变率(mSRe)、舒张晚期左心房平均应变率(mSRa)及左心房整体纵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