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环境铅、镉污染健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目的:建立环境铅、镉污染健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风险评估方法及风险评估模型奠定基础,为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文献评阅、现有资料整理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构建指标体系框架,使用德尔菲法与专家会议法相结合构建指标体系的内容,采用小组讨论法对指标体系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结果:(1)指标体系的框架:结合健康风险评价的定义和步骤,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将环境铅、镉污染健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指标群:污染源指标、污染暴露指标和风险表征指标;(2)指标体系的设置:通过文献学习和小组讨论初步构建了指标体系,其中铅37项指标,镉42项指标;(3)德尔菲咨询专家构成:主要来自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卫生行政管理等领域,其中所有专家均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85%的专家的专业年限在20年以上;(4)指标筛选结果:两轮德尔菲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2%和88%,其中78%的专家对指标体系提出了修改意见,表明专家对本研究比较支持和关心;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和权威程度均在0.8以上,说明咨询专家的结果具有权威性;两轮咨询专家意见协调系数较好,可信度较高;最终环境铅、镉污染健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各有三个指标群,各有30项指标。结论:(1)建立指标体系的方法较为科学,所提出的指标体系可作为环境铅、镉污染健康风险评价的基本指标;(2)环境镉污染健康风险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排名前五位的指标依次是:尿镉、生活饮用水镉浓度、尿β2微球蛋白、农田土壤镉浓度、主要食品中镉浓度;(3)目前的指标体系仅基于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指标体系的完善需在实践中摸索和验证。第二部分:实证研究——基于流行病学调查对环境镉污染健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目的:通过对Y市镉污染区人群环境流行病学的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分析和验证环境镉污染健康风险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以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方法:土壤、农作物、饮用水样品按照《现代卫生检验》的要求,对布点、现场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环节进行全程序质量控制。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按统一培训、统一调查方法、调查表核查、数据逐条校对等环节进行全程质量控制。调查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结果:(1)指标体系的验证结果:①污染源指标显示:冶炼厂周边村落农田土壤、地表水存在镉污染,观察组的土壤、地表水镉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②污染暴露指标显示:人体镉来源主要通过食物(大米、蔬菜)摄入途径,观察组人均镉每日摄入量为0.0049mg/kg.d,对照组人均镉每日摄入量为0.0029mg/kg.d;③风险表征指标显示:观察组人群尿镉、尿β2微球蛋白、尿NAG酶平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人群的风险指数HI高于对照组(p<0.05),人群骨密度随着尿镉水平的升高有下降趋势;(2)对指标进一步验证显示,尿镉负荷与土壤镉浓度、食物镉浓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p<0.05);距污染源距离越近、居住时间越长,人群尿镉负荷越高(p<0.05);尿镉与尿β2微球蛋白、尿NAG酶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环境镉污染健康风险评价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指标为:尿镉、尿β2微球蛋白、尿NAG酶、主要食物镉浓度、饮用水镉浓度、农田土壤镉浓度、地表水镉浓度、风险指数HI。通过实证研究,显示这些指标确能反映环境镉污染人群健康风险的实际现状,对相关的现场研究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可为相关部门作出决策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