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化码的编译码方法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y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极化码是Arikan在2009年基于信道极化现象提出的信道编码方案。它是继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之后被发现的又一个能够逼近信道容量的线性分组码。近年来,关于极化码的研究渐渐成为信息论和编码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论文对极化码的编译码方案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  (一)研究了二进制输入离散无记忆信道(B-DM)条件下的极化码近似设计问题。随着码长的增长,确定极化码的信息位所需要的计算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趋势。为了降低确定信息位的计算复杂度,现有文献提出了一种“信道近似”方法来确定极化码的信息位。论文通过“等价操作”来消去对称B-DM(B-DMS)信道中的“冗余”,进一步改进了“信道近似”方法。数值结果表明,论文的改进方案不仅降低了计算复杂度,还改进了所设计的极化码的性能。此外,论文将对称B-DM信道(B-DMS)的极化码近似设计方法推广到了更一般的非对称B-DM信道,提出了两种实现非对称B-DM信道的极化码近似设计的方法。数值结果表明,论文提出两种方法可以极大降低非对称B-DM信道条件下极化码的设计复杂度。  (二)研究了信道转移概率时变条件下的极化码设计问题。传统极化码的设计都是基于信道转移概率固定这个条件的,而当信道转移概率时变时,基于信道转移概率固定这个条件而设计出来的极化码就不再适用。论文在假设信号的信噪比分别满足均匀分布和高斯分布两种简单信道场景下,提出了两类极化码的设计方案:构造前设计方案和构造后设计方案。构造前设计方案直接选择平均信噪比所对应的信道转移概率作为极化码的设计依据;构造后设计方案针对信噪比的每个量化点所对应的转移概率来选择冻结位,最终的冻结位由所有量化点下被选择为冻结位的次数而确定。仿真结果表明,构造后设计方案的平均性能优于构造前设计方案。  (三)研究了面向减少延时的极化码的设计方案。由于极化码的编码方案中存在码元顺序叠加操作,导致译码算法必须是顺序译码,这就会产生译码算法的时延效应,从而造成硬件实现上的困难。因此,如何减少译码延时效应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在现有的MSC算法基础上,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极化码折中设计方案,通过对信息位集合进行微调,得到了一个新的信息位集合,也即极化码。这样得到的极化码能在译码纠错性能和译码时延之间取得良好折中。仿真结果表明,当码长为256、码率为1/2时,论文提出的极化码设计方法设计的极化码,在几乎没有译码性能损失的条件下,能减少接近10%左右的译码延时。  (四)研究了极化码减少延时的译码算法。在现有MSC译码算法基础上,论文通过简化MSC译码算法中所定义的“类型-Ⅲ”节点的局部译码方案,进一步降低了MSC译码算法的时延与复杂度,并且论文的简化没有损失译码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在各种不同码长和码率条件下,相比于MSC译码算法,论文提出的简化算法,在低信噪比条件下时延减少40%,在高信噪比条件下时延减少80%。  (五)研究了译码纠错性能增强的SC改进算法。论文提出了一个多初始点的方案,用来增强SC算法的译码纠错性能。原始SC译码算法的初始点是信道接收软输出向量,一个初始软向量对应SC译码算法的一个译码结果。多初始点方案通过在信道软输出向量中加入高斯随机噪声,生成一定数量的初始软向量用来译码,增加“好”的初始软向量的生成几率,从而增加了得到正确译码码字的可能性,增强了原算法的译码性能。多初始点方案下的SC译码算法中生成的候选初始向量和译码部分对每一个候选初始软向量都是独立的。所以可以通过增加硬件复杂度并行地执行译码过程,从而减少延时。因此,多初始点方案提供了一种译码性能和硬件复杂度之间折中的方法。
其他文献
静态图像中的目标检测技术能够根据视觉特征对图像中包含的目标进行检测定位和内容识别,并能获取目标的一些具体状态参数。该技术在图像检索、人机交互、场景监控以及机器人视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智能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技术作为推动人类生活智能化的重要技术,获得广泛关注并取得快速发展。作为计算机视觉重要研究方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布置在监测区域内的大量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网络系统,能够获取客观物理信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其大量应用都需要明确
无线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出现,不仅推动了移动通信事业的发展,也同时带来了办公模式的革新,移动办公模式将是未来十年内移动通信发展的主要趋势。通过随身携带的智能手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频谱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明显。作为一种新兴的无线通信技术,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无线电频谱
分布式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站在集成高度的同一平台上对分布式部署下的前端监控系统进行统一的控制和管理,达到信息交换、共享和处理等等。分布式网络视频监控系
在通信网络中以较高的频率复用因子密集部署基站,能够充分利用稀缺的频谱资源并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系统容量。然而基站密集部署环境下,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小区间干扰(Inter-C
链式无线传感器网络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煤矿的瓦斯监控、河流及铁道的环境监控等。链式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一个特点是负载不均衡,由于网络的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