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最蓝的眼睛》作为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一经出版就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该书将视角投向了处于社会边缘地带的黑人家庭,塑造了布里德洛夫一家三口不同层面的边缘化人物形象。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下边缘群体的缩影。本文试图运用美国边缘人理论来分析小说黑人家庭中父亲乔利,母亲宝林,女儿佩克拉三者在道德,文化,及精神方面的边缘人形象,试图挖掘三种边缘人形象的成因及表现,探讨在恶劣环境下边缘人人性的发展与心理危机,总结其小说创作的艺术价值与意义。小说描述了三个黑人家庭成员在白人主流文化下产生的不同层面的边缘人形象。作为道德的边缘人,黑人父亲乔利从小被抛弃,年少时期道德标杆的缺失造成了他是非观念的空白。来自白人世界的侮辱造成了他极端的自卑心理,后期黑人社会与其家庭的冷漠更是加剧了他道德意识的沦丧和善恶观念的扭曲。在酒精的作用下,乔利完全沦为了本能和欲望的野兽。他性侵了自己的女儿,虐待自己的妻子,最终从无能的受害者彻底沦为道德败坏的施害者。作为文化的边缘人,黑人母亲宝林毅然决然地抛弃了自己的黑人家庭,主动切断了同黑人文化的联系并极度向往和推崇白人文化。但是因为种族歧视,宝林却始终无法得到白人主流文化的认可。即使宝林主动迎合白人文化标准,接受白人的审美观念,但是她的存在价值仅仅只是附属品女仆身份,最终宝林沦为了不黑不白的文化边缘人。年仅11岁的黑人女孩佩克拉从心智正常的失语者沦为了精神边缘的疯子,走向了精神世界的边缘化。破裂的家庭环境的忽视,学校师生的歧视及社会环境的冷漠造成了佩克拉精神的崩溃,人格的分裂。因此她疯狂盲目地追求所谓的蓝色眼睛,最终丧失了理性思维,走向了精神层面的癫狂。本文通过对三种边缘人类型及特征的划分,总结不同角色因种族,文化,性别对其边缘人形象形成的原因,揭示了莫里森对弱势的边缘黑人人性的挖掘,传递了莫里森对弱势边缘黑人命运的悲悯及关怀。同时指明了对边缘人的研究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