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近,语码转换的研究业已呈现跨学科融合之势,相关领域研究的成果丰硕。然而,学界在语码转换的理论及实证研究间的融合仍有待深化。首先,国外学者针对句法学视角的语码转换研究才刚刚起步,尚且不够成熟,基于同一(印欧)语系所建构的语码转换理论,亦有待跨语系语码转换的汇流性证据的支撑。相较而言,国内学者专门针对句法学视角的语码转换的多层面研究更是较为欠缺。其次,就句法学视角的语码转换理论来看,学界尚存较大争议,其争论的焦点为:语码转换是否存在独立于双语句法系统的转换特异的“第三语法(the third grammar)”,由此引发了句法学视角的语码转换的“制约观(the constraint-based account)”和“非制约观(the constraint-free account)”之争。最后,学界在语码转换加工时间进程(the time-course of CS processing)及受试水平(language proficiency)等方面的考察尚未定论,仍有较大的挖掘空间。有鉴于此,本研究试图从句法学视角出发,以时间分辨率较高、生态效度较好的眼动阅读技术为研究手段,在语素、语音和句子三个层面对不同语言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展开实证研究,冀为揭示句法学视角的语码转换理论提供一定的跨语系在线加工证据支持。主要研究问题有三:(1)中英语码转换在语素层面是否存在转换代价?如果存在,其转码代价具有怎样的特征?(2)中英语码转换在语音层面的是否存在转换代价?如果存在,其转码代价具有怎样的特征?(3)中英语码转换在句子层面是否存在转换代价?如果存在,其转码代价具有怎样的特征?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开展了三项中英语码转换的眼动实验。实验一:语素层面的功能语类短语。通过分析不同水平受试在目标词上的眼动指标,探讨中英语码转换在语素层面的加工机制。实验招募年龄相仿的31名高级水平受试(英专硕士生)及32名中级水平受试(非英专硕士生)参与眼动阅读任务,从而构成2(语言水平:中、高)×4(呈现条件)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语言水平”为组间变量,而“呈现条件”为组内变量。实验二:语音层面的音节重复短语。通过分析不同水平受试在目标词上的眼动指标,探明中英语码转换在语音层面的加工机制。实验招募年龄相仿的28名高级水平受试及29名中级水平受试参与眼动阅读任务。实验前后分为两个测试阶段,为了防止记忆效应,两个阶段相隔近两个月,且每个阶段测试材料为音节重复或不重复的短语,从而构成2(语言水平:中、高)×2(音节重复性:重复、不重复)×4(呈现条件)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语言水平”为组间变量,而“音节重复性”和“呈现条件”均为组内变量。实验三:句子层面的Wh-疑问句。通过分析不同水平受试在目标词上的眼动指标,探究中英语码转换在句子层面的加工机制。实验招募年龄相仿的28名高级水平受试及29名中级水平受试参与眼动阅读任务,从而构成2(语言水平:中、高)×4(呈现条件)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语言水平”为组间变量,而“呈现条件”为组内变量。就以上三项实验,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中英语码转换在语素层面存在转换代价。表现为,不同呈现条件的语码转换限定词短语具有不同的转码代价。就句法学视角的语码转换理论来看,语素层面的中英语码转换可能并不支持以“制约观”为代表的“功能中心语原则(the FHC)”,而支持以“非制约观”为代表的“最简理论(the MP)”。(2)中英语码转换在语音层面亦存在转换代价。虽然在音节重复性条件下并未发现显著的转换代价差异,但不同呈现条件的语码转换限定词短语仍具有不同的转码代价。基于句法学视角的语码转换理论,语音层面的中英语码转换可能并不支持以“制约观”为代表的“触发理论(the triggering theory)”,而支持以“非制约观”为代表的“最简理论”。(3)中英语码转换在句子层面上,与语素和语音层面一样存在明显的转换代价。在不同呈现条件的Wh-疑问句中,语码转换的目标词均具有不同的转码代价。这一结果从句法学视角的语码转换理论上进一步支持句子层面的中英语码转换是以“非制约观”为代表的“最简理论”。从上述三个层面的研究结果推测,语码转换可能并不存在独立于双语句法系统的“第三语法”。此外,对于中英语码转换时间进程的综合考察,三项实验均表明,中英语码转换的句法效应在语言加工的早期阶段业已肇始,并一直持续到晚期阶段。该结论可由“层级符号运算模型(the Gradient Symbolic Computation)”的“双语句法系统非选择性激活观”进行阐释;而就语言水平对中英语码转换的调节作用而言,三项实验均显示,不同语言水平的受试对转换代价的调节作用较为有限。因此表明,不论是中级英语学习者还是高级英语学习者,均习得了“不可解”的句法特征,本研究所得结论总体上符合二语习得的“完全迁移/完全通达(the FTFAM)”理论预期。本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理论贡献来看,本研究对以“第三语法”为代表的“制约观”提出理论挑战,明确了中英语码转换所遵循的“非制约观”这一句法学阐释;对于语码转换时间进程的考察,为“层级符号运算模型”的“双语句法系统非选择性激活观”提供新的研究证据。此外,针对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二语习得的参数重设理论观点,即“完全迁移/完全通达”的二语习得观。(2)从研究方法来看,本研究结合了业界认可的句法接受任务和时间分辨率较高、生态效度较好的眼动阅读技术,为句法学视角的语码转换理论提供精密、可靠的数据支持,有助于揭示其加工的时间进程。(3)从研究对象来看,本研究通过对不同语言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研究,丰富了语码转换的研究对象,为句法学视角的语码转换理论提供较为翔实的跨语系语码转换汇流性证据,有助于丰富其理论的普适性。(4)从研究内容来看,本研究较为全面地考察句法学视角的中英语码转换在三个层面(语音、语素和句子)、两种句法操作(“合并”和“移位”)及两大理论争议(“制约观”对阵“非制约观”)下的具体表现,为句法学视角的语码转换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多层面研究框架及内容,有助于拓宽其后续研究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