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与拯救——论世纪之交小说中城市生活的书写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gsmall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纪之交的中国,伴随着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中国社会由传统共同体向现代社会转型.市场逐利的本性,加之没有完善的法律机制和相适应的现代道德标准约束,使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被抛弃,旧的封建思想观念沉渣却趁机浮起.中国并没有真正汲取西方优秀的文化传统,西方文化的一些糟粕却源源不断的进入中国.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导致传统的价值意义秩序消解,虚无主义盛行.现代性的弊端又造成对人的压抑.人们迷失在物化的世界里,精神上探寻与拯救.本文主要通过世纪之交以城市为题材的小说来探讨人的迷失与拯救之旅.  第一部分通过城市生活的众生相探讨人的迷失.消费主义浪潮促进了人们的欲望张扬,世俗主义享乐主义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欣、朱文颖、朱文等作家的小说主人公为追逐名利精神上躁动焦虑.人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共同体的伦理道德标准已渐渐失效,契约化的现代人际关系并未建立起来.人们物欲膨胀,金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卫慧、棉棉、慕容雪村的小说主人公以不加遮蔽的生活原生态展现了部分都市人们颓废的生活方式,他们以纵欲来反抗压抑他们身心的传统共同体,却只有解构没有建构,走向了消极的虚无主义.城市快速膨胀打破了原有的城市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给人们更舒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导致了人们精神家园的丧失.第二部分探讨都市人迷失的原因.世俗化是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应该同时进行的法制化却没有同步进行;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并未完全取得成功,却被九十年代的消费主义浪潮所冲击;社会转型中传统共同体的式微,以往人们安身立命的价值体系被打破,物质的追求成为人们人生价值与意义所在,但物质本身并不能承担人们安身立命的所在,导致了人生价值意义危机.现代性所带来的工具理性、科层制给人们身心以深重压抑.第三部分是寻找精神家园之路.王朔、池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躲避崇高,认为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站在民间立场上在俗世生活中发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倪可、红、阿三们迷失在颓废生活中,往往通过酒精、性甚至毒品麻醉自己,试图摆脱精神的困境,但清醒过后,仍然是无法直面生命的虚无感.王安忆、铁凝、迟子建、毕淑敏、方方、安妮宝贝等作家笔下的人物在都市迷失后,用人性的力量实现自我救赎,向着真善美的境界提升.张炜笔下的主人公试图躲进乡村,以梦想中的田园生活来实现精神拯救.  世纪之交的中国,传统共同体已经渐趋衰落,现代社会价值标准并未建立起来,传统文化的部分糟粕死灰复燃,现代化给人们带来物质丰裕和巨量财富的同时,组织严密的社会结构带来的物质主义、工具理性、科层制给人们深重的压抑,造成人们的精神焦虑与不安.世纪之交城市题材的小说通过人物形象来折射出现代城市人面临灵魂的苦痛,人类被放逐的无可皈依感,探寻传统伦理道德优质因子如何融入现代文化之中,以及人类寻求灵魂拯救的艰难与跋涉.  
其他文献
《蝇王》借鉴了《圣经》中的某些内容来展开情节并深化主题,通过鲜明生动的文学形象,反映了人性中存在邪恶的主题,给人带来了强烈的、心灵上的震撼。它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最隐秘
在中国古代,动物通常是古人感知和比附世界的媒介,同时也是抒发一己情怀的载体,古人有时以金乌指代太阳,有时呼月亮以银蟾,神话传说中女娲断鳌足以立八极,杀黑龙以济冀州,杜甫“八龄
本文以现代汉语揣测语气副词“别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语言学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语料事实,对“别是”的句法、语义、语用、词汇化来源及其与同类词“莫”系词的对比研究进
本文将"冰心热"这一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属于"文学生活"这一新的研究理论、课题中的一部分。"冰心热"既是文学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其研究除了作家作品分析,还将涉及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