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超声联合肌电生理检查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iyaya13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盆底超声和肌电生理检查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female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FSUI)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盆底超声联合肌电生理检查各参数与FSUI发生的风险相关性。方法 对77例FSUI患者(病例组)和41例健康体检女性(对照组)经会阴盆底二维超声观察静息时膀胱尿道后角(α)、静息时膀胱颈有无漏斗形成、静息至乏式动作后膀胱颈y轴位移(△y)、静息至乏式动作后膀胱颈x轴位移(△x)、静息至乏式动作后近端尿道旋转角(γ)、乏式动作后膀胱尿道后角(β)、及是否合并膀胱膨出和子宫脱垂情况。同时采用法国PHENIX USB8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对两组受检者进行盆底肌电生理检查,评估盆底肌Ⅰ类肌纤维肌力、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疲劳度情况(根据法国国家卫生诊断标准将肌力测定分为0-V级,小于Ⅲ级为肌力异常;疲劳度测定指肌纤维达最大收缩强度至6s时下降比率的百分比,正常为0%,负值为异常)。将两组各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盆底超声联合肌电生理检查各参数(包括:△y、△x、α、β、γ、膀胱颈漏斗形成、Ⅰ类肌纤维肌力、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与FSUI发生的风险相关性。结果(1)病例组α、静息时膀胱颈漏斗形成率、△y、β及γ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病例组合并膀胱膨出率、合并子宫脱垂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病例组△x略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病例组盆底肌Ⅰ类肌纤维肌力、Ⅰ类肌纤维疲劳、Ⅱ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异常率分别69%(53/77)、100%(77/77)、22%(17/77)、84%(65/77),对照组分别51%(21/41)、40/41(97%)、22%(9/41)、78%(32/41),异常率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以盆底超声联合肌电生理检查各参数对是否发生FSUI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y、膀胱颈漏斗形成、Ⅰ类肌纤维肌力与发生FSUI风险有显著相关性(P<0.05);从OR点估计值来看,△y越大、膀胱颈漏斗形成、Ⅰ类肌纤维肌力越小的女性患FSUI的风险性越大;从标准化回归系数来看,△y越大对患FSUI的风险性最大,其他依次是膀胱颈漏斗形成、Ⅰ类肌纤维肌力降低。结论盆底超声检查能实时动态显示FSUI患者盆底组织解剖结构,提供丰富的影像学信息。盆底肌电生理检查能早期有效评估女性盆底肌功能,指导临床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起到预防或延缓FSUI症状发生的作用。联合盆底超声和肌电生理两种检查,能从解剖学和电生理学两方面对FSUI患者的盆底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在FSUI的预测、诊断、临床病理分型、治疗方式选择、预后判断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2006年以来,高考成绩研究的学术关注度呈直线上升趋势,探究该领域研究的主题分布,有助于对高考成绩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以中国知网(CNKI)高考成绩相关研究文献为数据源,在对
置身于人工智能时代,当代写作已无法以“限度”之名逃避与人工智能“作者”的竞争,写作的主体性问题进入反思领域。透过主体论诗学的“人性”神话与后人类主义的激进想象,人
目的探讨开滦研究人群胆囊结石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为制订有效的防治方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07年10月参加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健康体检的101 510例在职及离退
在社会持续进步的背景下,人们在电力的途径和用量上也有了新要求。电力工程作为基础工程之一,已经不能只局限于原先的技术和建设方式。输电线路是电力运输和传导的最主要、最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高中阶段的德育工作尤为重要,高中阶段的德育工作是一种以价值观形成为主要特征的教育。要使德育工作与科学的世界观相结合,只有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道路交通荷载引起的环境振动问题受到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道路车辆引起的振动,以振动波的形式向路基和地基中传播,引起路基土体及地基土体
目的了解2013-2017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居民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分析居民期望寿命损失的主要死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疾病防控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7年滨海新区居民全死
以黄土丘陵区柠条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柠条生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占0~50
从当前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现状特征来看,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