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alen型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在光学、催化研究、分子识别、分子磁性等各个领域均有重要作用,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另外,利用Sonogashira耦合反应生成的末端炔类化合物在药物、有机发光材料及聚合材料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由于含有末端炔基的Salen型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在发光材料及超分子领域的重要作用已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合成了两种新型含末端炔基的Salen型配体及其Ni,Cu,Mn,Fe的金属配合物。分别采用核磁、质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化合物在电化学和荧光光谱方面的性质。
⑴Salen型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谱学性质研究:分别以邻苯二胺和4-甲基邻苯二胺为原料,并通过与5-乙炔基水杨醛等原料反应合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Salen型配体及其Ni,Cu,Mn,Fe的金属配合物。分别采用核磁、质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对上述化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是预计的目标产物。
⑵Salen型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的研究: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其电化学氧化还原性质,并测定了溶液的摩尔电导率。研究发现,配体除H2L1外均在测试范围内出现特征的亚胺氧化还原峰。镍和铜的配合物均经历了两个单电子的氧化还原过程:锰的配合物均出现由Mn(Ⅲ)/Mn(Ⅱ)产生的一对氧化还原峰,并为准可逆的单电子过程;对于铁配合物FeL3和FeL4,出现由Fe(Ⅲ)/Fe(Ⅱ)产生的一对氧化还原峰。
⑶Salen型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荧光性质的研究:探究了配体结构及其中心金属离子对荧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炔基的配体H2L1和H2L2的荧光较各自相应的Ni,Cu,Mn金属配合物的大,而配体H2L3和H2L4的荧光强度较各自相应的Ni,Ca,Mn,Fe金属配合物的小。镍和铜的配合物由于d-d跃迁现象其荧光强度均较弱,而锰和铁配合物中Mn2+和Fe3+由于d轨道电子为d5半充满状态比较稳定,因此较镍和铜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