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平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137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根据中医理论和导师临床经验,对癌性疼痛的中医理论进行深入探讨,阐明癌性疼痛的病因病机、病理性质及治疗大法,为癌痛平胶囊的研制提供中医理论依据。通过观察癌痛平胶囊的镇痛作用,分析癌痛平胶囊的镇痛类型,观察癌痛平胶囊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的一氧化氮、β-内啡肽、P物质、c-fos、5-羟色胺、多巴胺等主要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从分子水平阐明其作用机理。方法1、理论研究:检索历代文献,通过整理分析,阐述中医学、现代医学对癌性疼痛的认识,根据中医理论和导师临床经验,对癌性疼痛的中医理论进行探讨。2、实验研究:(1)癌痛平胶囊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观察癌痛平胶囊对乙酸刺激致小鼠疼痛反应的影响、对热刺激致小鼠疼痛反应的影响。(2)癌痛平胶囊中枢与外周镇痛作用的分析实验研究。观察癌痛平胶囊对干酵母致炎大鼠和福尔马林致痛大鼠给药前后大鼠造模足与正常足痛阈值的影响。(3)癌痛平胶囊中枢镇痛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观察癌痛平胶囊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下丘脑、垂体、腰髓NO、β-EP的影响,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脊髓背角c-fos表达、SP含量的影响,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脑组织5-HT、DA和血清5-HT的影响。结果1、理论研究:癌性疼痛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邪毒、七情内伤、饮食失调、正气亏虚,癌毒内郁、痰瘀互结、经络壅塞是癌性疼痛的基本病机,癌毒内郁是病机之关键,痰瘀是主要病理因素,二者因果为患,正气亏虚是癌痛发生的重要内在因素,病位涉及相关脏腑经络,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标实为主;消癌解毒、化痰祛瘀、通络止痛是其基本治疗大法,消癌解毒是治疗关键,化痰祛瘀贯穿治疗始终。2、实验研究:(1)实验结果显示,癌痛平胶囊能减少乙酸致痛小鼠的扭体反应次数,提高热刺激致小鼠足跖疼痛的痛阈值。表明癌痛平胶囊能抑制乙酸刺激、热刺激所致的小鼠疼痛反应,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2)实验结果显示,癌痛平胶囊能同时明显提高干酵母致炎大鼠、福尔马林致痛大鼠的造模足和正常足的痛阈值,表明癌痛平胶囊的镇痛类型为中枢性镇痛。(3)实验结果显示,癌痛平胶囊能明显降低福尔马林致痛大鼠下丘脑、垂体、腰髓NO的含量;明显提高福尔马林致痛大鼠下丘脑、垂体、腰髓β-内啡肽的含量;明显降低福尔马林致痛大鼠脊髓背角浅层中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数目和SP免疫反应阳性物质的OD值;明显提高福尔马林致痛大鼠脑组织5-HT、DA的含量,降低血清5-HT的含量。结论癌痛平胶囊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制的治疗癌性疼痛的中药复方新制剂,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其镇痛类型为中枢性镇痛作用,癌痛平胶囊的中枢镇痛作用机理可能主要是通过影响中枢系统的神经递质,抑制伤害性信息的传导和痛觉产生,发挥对癌痛的调制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癌性疼痛的目的。
其他文献
针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 ;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资料方法 ,分析了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讨建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内容、组
研究了在磁体制备过程中添加Al2O3粉体对(PrNd)31(AlCoCuGaZr)1.55B0.98Fe合金磁体密度、微观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Al2O3粉末添加量的增加,磁体密度和矫顽力都呈先
公平正义、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容的两个重要方面。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服务大局则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品质
随着贯彻落实党中央在十九大提出的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方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加大绿
目前,我国油气地震勘探正在由大尺度构造油气藏转向小尺度(薄互层)岩性油气藏,高分辨率和高保真成像是此类油气藏勘探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与(角度)反射系数成像相比,宽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氧化锌前驱体溶液,用浸渍提拉法在玻璃纤维上制备厚度分别为39和17 nm的氧化锌薄膜,利用瞬态电热技术测量得到100和200℃退火温度下氧化锌薄膜沿面内方向
客观、准确地评判经济增长方式的存在状态是顺利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 本论文研究了现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理论,对国内外衡量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几种方法进行
针对当前对我国农业推广的关注重点集中于政府农业推广领域,对非政府组织参与农业推广的研究则不多,而且对公益性农业推广的研究又侧重于理论范畴,对农业推广如何适应农业现代化
公约、公局是晚清广东普遍存在的乡村士绅权力机构,前人对其由来与演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利用方志、档案、时人记述等资料,指出这类组织最早出现于顺德县,然后逐步在广州府
农业劳动力的过剩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尤其是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更加显化,众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