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入境游客人数的增加,近年来,旅游业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导游词已经成为有效传达文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隐喻,特别是导游词中的蓄意隐喻成为了翻译过程中的难题。此外,隐喻翻译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游客对导游词的接受性和他们的游览体验。鉴于此,本文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陕西省基于蒲城县导游词的翻译项目,探讨汉语导游词中的蓄意隐喻翻译。在生态学发展的大背景下,语言学也受到了生态学的启示而形成了一门崭新的学科——生态语言学,它是研究语言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交叉学科。本文以陕西省蒲城县导游词为语料,运用生态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如语言多样性思想、动态性思想、及语言生存环境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全文就导游词中隐喻可译性问题、语言生态环境问题、语言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导游词中的隐喻多样性符合语言多样性的原则,具有可译性,并提出行之有效的翻译技巧。为实现研究目的,本研究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首先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建立小型中文导游词语料;之后,采用中国传媒大学平行语料检索软件将隐喻进行初步鉴别;再结合权威隐喻鉴别步骤DMIP,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对中文导游词中的蓄意隐喻进行全面客观的鉴别。基于蓄意隐喻理论,本研究将鉴对蓄意隐喻和非蓄意隐喻进行分类,最终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蓄意隐喻上。之后,在对蓄意隐喻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在生态语言学的指导下,通过详实的实践翻译案例分析提出四种翻译技巧,即保留隐喻意象、替换隐喻意象、重述注释隐喻意象和删除隐喻意象。基于生态语言学,本论文对中文导游词中的隐喻翻译进行研究,尤其是对其中的蓄意隐喻进行研究,并将研究重点放在蓄意隐喻之上,视角和对象较为新颖。此外,文中总结的隐喻翻译技巧对今后进行导游词翻译译员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帮助其解决在隐喻翻译中碰到的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