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长期以来被归于修辞范畴,通常狭义地理解为词汇隐喻,而韩礼德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的提出大大丰富了隐喻理论。韩礼德对语法隐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科技语篇(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iscourse)中,语法隐喻按语义功能的转换共分为十三类,对其生成机制及纯理功能分别予以了阐释,而这十三类语法隐喻中有五类涉及名物化(nominalization)。名物化是语义生成的重要方式,代表着人类的认知朝着事物性的方向发展,但是名物化作为语法隐喻的一大分类,仅在论及语法隐喻时才被简单提到,在科技语篇以外的其他语篇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新闻报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较为广泛的一类传媒方式,其中也涉及了大量的名物化现象,并与其特有的公正客观、生动鲜明的语篇特征密切相关。本文正是借鉴韩礼德对科技语篇中语法隐喻理论,拟对新闻报导语篇中的名物化进行研究,探求其分类、生成机制及三大纯理功能,从而验证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在新闻语篇中的适用性。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的语法隐喻的实质即是从“一致式”(congruency)到“非一致式”(incongruency)的转换。名物化指任何以名词功能为导向的转换,不仅限于词汇语法层而且更强调语义层面上句子功能成分的转换,这与传统意义上对名物化仅限于词汇层面上的转换差别极大。名物化的实质也是一致式到非一致式或隐喻式的转换,而且韩礼德认为名物化是语法隐喻的主要实现手段。本文基于韩礼德对科技语篇中名物化的研究背景,运用语法隐喻理论,采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以及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拟对英文新闻报导中名物化现象进行统计分析,以达到从语法隐喻的角度对新闻语篇中不同类型名物化的形成机制及所相联的纯理功能阐释的研究目的。作者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英国的《泰晤士报》抽取了30篇涉及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新闻报导,首先对英语新闻报导中名物化进行分类,分别是从“性质”(quality)到“实体”(entity)的转换,“过程”(process)到“实体”的转换,“环境成份”(circumstance)到“实体”的转换,“连接成分”(relator)到“实体”的转换和“零位成分”(zero)到“实体”的转换,统计并比较这五种类型名物化在语义和词汇语法层面的分布,然后解析这五种名物化从“一致式”到“非一致式”的转换机制(shifting mechanism),最后阐释由该转换机制产生的涉及各类名物化的纯理功能(metafunction)。统计结果表明,从“过程”到“实体”转换的出现频率最高;性质到实体的转换其次;最后是零位实体、环境成分和连接词到实体的转换。紧接着以语料中典型句子为例,对新闻报导中五类名物化进行一致式的推导,分别对新闻报导中不同类型名物化的生成机制进行了解析,分析得出所有的名物化都是在语义功能再到词汇语法功能上的转换或变化而实现的,且体现出在层级(rank)的下降和功能成份(function)之间的转换这一趋势。最后通过词汇语法层面上生成机制的解析,分析出五类名物化在语义层面上分别所涉及的三大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ideational meta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metafunction)。分析表明,分布频率较高的前两种名物化类型即过程和性质到实体的转换是名物化的主要实现方式,涉及的纯理功能也最多,其概念功能主要是增大词汇密度(lexical density),双重语义特征(double semantic features)和增强描写能力(descriptive potential);人际功能使报导更为客观(objectivity),传递隐含意义(implication);语篇功能主要涉及语篇的凝练(compactness),信息焦点的转移(information focus shifting))和回指(anaphoric reference)。其余三种名物化类型,即零位成份、环境成份和连接成份到实体的转换,其功能主要是增大词汇密度和使语篇凝练。虽然此三种转换类型分布频率较低,涉及的纯理功能也较少,但也是名物化不可缺少的实现手段。本研究将名物化的研究从科技语篇扩展到了新闻语篇,进一步验证了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在新闻语篇中的适用性,使我们对新闻报导中名物化现象有更为全面的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新闻写作也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