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拈痛汤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的临床观察

来源 :新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hongt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当归拈痛汤联合西药(来氟米特片+西乐葆胶囊)治疗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ism Arthritis,RA)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与单纯西药(来氟米特片+西乐葆胶囊)治疗比较,揭示中西医结合治疗RA方面临床疗效好,体现了中药的副作用低,使用较安全等优势,为临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新的综合治疗方案,值得推广和运用。  方法:将60例湿热痹阻型RA早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来氟米特片+西乐葆胶囊,来氟米特片20mg口服每日一次,西乐葆胶囊200mg口服每日一次,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以中药当归拈痛汤,每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各200ml。以4周为一个疗程,观察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ESR、CRP、RF)及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变化。  结果:1.两组总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症状及体征: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对晨僵、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活动度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在关节疼痛方面疗效相当(P>0.05),其它均优于对照组效果(P<0.05)。3.实验室指标:两组治疗后对ESR、CRP、RF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中药当归拈痛汤结合西药(来氟米特片+西乐葆胶囊)治疗湿热痹阻型 RA早期患者,在总的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2)在减少该患者晨僵时间、减轻关节疼痛、关节肿胀,改善关节活动度,降低ESR、CRP、RF实验室指标方面,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后比较除关节疼痛方面疗效相当,余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效果;(3)中药当归拈痛汤结合西药(来氟米特片+西乐葆胶囊)治疗湿热痹阻型RA早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西药组,说明使用中药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
其他文献
目的本课题拟从研究β-淀粉样蛋白(Aβ)及其降解酶Neprilysin(NEP)基因和蛋白表达着手,探讨中药复方醒脑液(XNY)对APPswe/PS1ΔE9的双转基因小鼠大脑内Aβ蛋白及其降解酶NEP表达的影响,并同时从中医痴呆理论角度分析复方醒脑液的作用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提供深层分子机制和理论依据。方法利用Morris水迷宫分别观测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醒脑液高剂
控涎丹,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方由甘遂、大戟、白芥子组成,为攻逐痰饮之专剂,历代医家以之治疗痰饮所致诸疾,多收显效。但其机理探讨尚未见详细记载。 方药配伍与方证病机之间的高度吻合是方剂学知识的关键内容。本文总结整理历代对痰饮的认识,痰饮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分析其证候特征,致病特点,提出辨治依据和要点,并通过研究控涎丹源流发展,古今临床应用经验,依据近年研究成果,提出其方证病机为:痰涎流
目的:颈椎性头痛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发病较急,痛苦较剧,常常影响正常工作与学习。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手法、推拿、牵引、水针、穴位埋线、等治疗方法,在临床中治疗方
便秘,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生活紧张,节奏加快及饮食习惯的改变是造成越来越多的人患有便秘的原因.据查,发达国家的患病率比发展中国家高,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