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 MIMO系统下行链路基于干扰驱动的预编码技术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changy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无线宽带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频谱资源的供需矛盾成为制约无线通信持续发展的瓶颈。多天线认知无线电(CR MIMO)技术作为可以解决频谱资源供需矛盾的关键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CR MIMO技术既利用了认知无线电(CR)动态的频谱配置能力,又利用了多天线(MIMO)技术在空间处理上的独特优势,最大限度的提高通信系统的频谱利用效率,获得更高的数据吞吐量和服务质量。干扰管理作为CR MIMO技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传统预编码方案的思想是在保证授权用户(PUs)干扰受限的条件下,尽量抑制或消除认知用户(SUs)之间的干扰,提高系统的性能。但是在发射端已知用户信息和信道状态信息(CSI)的条件下,目标信号受到的干扰是可以被预测的。将预测到的干扰进行分类或者转化处理,可以从干扰中提取出对通信有利的因子,在不增加发射端总发送功率的前提下,提高接收端信号的信干燥比。本文从利用干扰的角度,对CR MIMO下行链路预编码设计方案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干扰利用的思想,提出认知部分线性预编码(CR-PLP)。该方案首先利用子空间正交投影理论,将认知用户的信号投影到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使授权用户在进行通信时免受认知用户的干扰;其次,考虑认知用户间干扰的性质,将干扰分类为相长干扰和相消干扰。利用干扰判断准则,保留与目标信号相位相同的相长干扰,消除与目标信号相位相反的相消干扰。CR-PLP避免了认知用户对授权用户产生干扰,并且利用相长干扰增强目标信号的能量,从而降低了认知链路的平均误符号率,提高了认知用户的信息速率。2)干扰分类的部分线性预编码仅保留了相长干扰,放弃了对相消干扰的利用。为了将相消干扰转化为相长干扰,提高干扰利用率,本文提出了认知相位调整预编码(CR-PALP)方案,进一步改善了系统的性能。CR-PALP利用星座图中的相位信息和信道状态信息,调整干扰符号的相位,将系统中的干扰转化为对通信有利的相长干扰,在不增加认知基站(CBS)发射端总发送功率的前提下,提高了接收端目标信号的能量。复杂度和仿真结果分析表明,认知相位调整预编码以较低的计算复杂度,进一步降低了误符号率,提高了认知用户的信息速率。3) CR-PLP与CR-PALP都没有考虑系统中的噪声,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最小均方误差(MMSE)的CR-MMSE-PLP和CR-MMSE-PALP预编码。这两种预编码方案的优化准则是,接收端信号与干扰分类或转化后的发送端信号的均方误差最小。CR-MMSE-PLP和CR-MMSE-PALP较好的平衡了系统中的噪声和干扰,特别是在低信噪比环境下,有较好的性能表现。
其他文献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音频水印研究有很大的理论与应用价值。但是目前音频水印算法存在着水印嵌入量不高、抗攻击能力差等问题。如何使水印算法既能嵌入较多的水印信
随着3G无线网络的推广以及4G时代的到来,无线通信技术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无线通信领域中的协作中继通信技术的提出,不仅可以在每个节点之间通过虚拟的单天线进
发布/订阅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分布式架构,具有松耦合和异步通信等特点,是大数据环境下最有前景的网络架构之一。缓存机制作为发布/订阅系统的一个关键技术,关于它的研究对于解决
基于主元分析(PCA)的故障检测是多元统计监控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该方法通过对实时采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以此来达到对复杂系统的故障检测的目的。它是数据驱动
目前,光纤入户(FTTH: Fiber To The Home)已成为三网融合的最终解决方案,但现存的三网融合方案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难以实现真正的视频点播与光纤入户。聊城大学
随着近几年无线通信的迅猛发展和WSN所带来的巨大应用价值,网络规模的日益扩大已成为无线自组织网络的必然发展,如何以节省能耗来实现最大化网络生命周期对WSN设计起着至关重要
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3)作为我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关键控制系统,肩负着保障列车高效、稳定、安全运营的重大责任。随着列控系统信息化的发展,大量通用服务器、操作系
对于信道状态信息未知的高速移动的无线通信,尤其是多天线通信系统,往往要经历时间-频率双选择性衰落,受多径效应和时变的影响,接收端信号产生干扰,严重影响系统性能。接收端最佳
随着Web服务技术的发展,服务的数量不断增加,然而网络上注册的大部分Web服务都是功能单一、结构简单的服务,当面对用户提出复杂的服务需求时,这些简单的服务便显得无能为力。因此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频谱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移动通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基于认知无线电的动态频谱接入技术应运而生。非连续正交频分复用(Non-contiguous Orth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