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伤椎植骨区域CT值评估胸腰椎骨折椎体内植骨密度的变化,了解椎体内植骨疗效,为临床判断胸腰椎骨折愈合寻找一种可行的方法。方法选取我科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中收治的32例因外伤诊断胸腰椎爆裂性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并行伤椎撑开复位、椎体内植骨成形内固定手术,作中短期随访,根据术后1周植骨区域CT值将32例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低密度组,共21例,其CT值在400-500HU之间;B组为高密度组,共11例,其CT值在500-600HU之间,记录术前、术后1周伤椎Cobb角度数、伤椎前后缘压缩率及植骨区域的CT值,术后第6月作为终末随访复查伤椎CT并记录伤椎Cobb角度数、伤椎前后缘压缩率及植骨区域的CT值,通过分析CT值评估患者植骨区域骨密度变化情况,并结合患者伤椎Cobb角、伤椎前、后缘椎体压缩率的变化,评估患者伤椎骨愈合的进展。结果1本组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伤口无局部血肿形成、无切口感染、无愈合不良及严重过敏反应,伤椎高度恢复满意、Cobb角得以校正,终末随访时A组21例患者无椎弓根螺钉断裂、松动及后凸畸形,伤椎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无低密度影骨缺损形成,B组11例患者伤椎椎体高度平均丢失0.02°,有3例出现低密度影骨缺损,其中1例出现断钉。2根据患者伤椎Cobb角、伤椎前后缘压缩率,A组与B组组内比较,术后1周及终末随访与术前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组与B组术后伤椎Cobb角、伤椎高度得以校正恢复;组内终末随访和术后1周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终末随访时和术后1周相比,患者伤椎Cobb角及伤椎高度无明显改变及丢失;A组与B组组间术后1周、终末随访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A组与B组相比,术后伤椎Cobb角、伤椎高度恢复基本一致,可以认为疗效大致相同;3根据两组患者植骨区域CT值,A、B两组组内比较,终末随访CT值和术后1周CT值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终末随访时伤椎植骨区域CT值明显高于术后1周,可以认为植骨区域密度增大,成骨量增加;A与B组组间术后1周CT值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B组术后一周植骨区域密度明显高于A组术后1周;组间终末随访CT值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A组密度虽然低于B组密度,但在终末随访时,其CT值所测密度值大致相等。结论1在临床椎体内植骨中,术后伤椎植骨区域CT值在400-500HU植骨密度之间,其植骨效果已经能达到良好的骨愈合,而CT值超过500HU的植骨密度可能导致死骨及空腔形成,影响骨愈合的风险。2利用CT值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骨愈合的进展,是一种可行的判断骨愈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