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是我国最重要的迁飞害虫之一,对其开展可持续控制至关重要。微生物杀虫剂是害虫防控中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病毒宏基因组学与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迁飞性害虫黏虫成虫携带病毒与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系统研究,明确了该种害虫携带微生物种类,为研究昆虫病原微生物流行及微生物杀虫剂的筛选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黏虫携带病毒的种类通过对黏虫病毒宏基因组测序分析,获得823,132个拼接序列(contigs)。其中,0.28%的序列注释到了病毒;与之相比较,通过对病毒宏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获得1,079个拼接序列。其中,1%的序列注释到了病毒。物种注释结果表明,黏虫体内携带微生物包括14个病毒科13个病毒属。其中,细菌噬菌体注释到4个病毒科3个病毒属,昆虫病毒注释到7个病毒科5个病毒属,脊椎动物病毒注释到1个病毒科2个病毒属,节肢动物病毒注释到1个病毒科,植物病毒注释到1个病毒科。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发现黏虫体内携带2种新病毒:疑似Tymoviridae科新病毒,暂命名为Mythimna separata Tymoviridae-like virus(MSTV),该基因序列与Murindo virus(MN661046.1)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达72.4%;疑似Errantivirus属新病毒,暂命名为Mythimna separata Errantivirus-like virus(MSEV),与Trichoplusia ni TED virus(NC038512.1)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为71.65%。通过对2017年田间野外黏虫种群进行检测,MSTV和MSEV病毒年平均感染率分别为16.86%和15.70%。其中MSTV在北迁期、混迁期和南迁期的黏虫体内月均感染率分别为13.72%和12.42%和36.67%;MSEV在北迁期、混迁期和南迁期的黏虫体内月均感染率分别为15.42%、18.40%和40%。2.黏虫携带细菌的种类及各迁飞期的优势菌落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我们分别对2013年、2017年以及2018年份迁飞黏虫样品进行了分析,共注释到83纲878属333种细菌。总样品中丰度较高的菌属包括Orb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范菌属(Pantoea)、肠球菌属(Enterococcus)、Asaia以及摩根氏菌属(Morganella)。三个迁飞期黏虫携带优势菌落研究结果表明,北迁期该种害虫种群丰度较高的菌落属于Orbus、肠球菌属、肠杆菌属及欧文氏菌属(Erwina);混迁期种群的优势菌属有Asaia、Orbus、拟杆菌属(Bacteroides)、摩根氏菌属及肠杆菌属;南迁期种群携带的细菌主要属于肠球菌属和乳球菌属(Lactococcus)。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对迁飞害虫黏虫携带病毒和细菌群落进行调查。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我们发现黏虫自然种群中,南迁期MSTV、MSEV感染率最高,说明南迁期种群更容易感染病毒。与此同时,我们较全面地解析了不同迁飞期黏虫体内优势细菌多样性,该研究丰富了迁飞黏虫携带病毒和细菌种类,为该种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新思路与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