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在伽达默尔阐释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的研究核心为在文本意义构建过程中,读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读者决定文学文本的最终意义和价值。没有读者参与的艺术作品独立于读者意识而存在,无美学价值可言。它打破了过去以作者、文本为研究中心的模式,首次将读者接受纳入文学意义的研究范畴。继承伽达默尔阐释学中“处境”的概念,姚斯在其接受美学理论中多次提到“视野”一词。他认为文学作品必须符合一定超主体的客观标准,才可被接受,而这种超主体的客观标准就是“视野”。由读者的期待视野构成的共时性的阅读系统是文学作品被接受的关键。这是姚斯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也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姚斯认为读者的期待视野是由读者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读者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通俗的讲,是读者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期待、记忆和预设。读者根据自己的期待视野取舍作品的形象和意义,从而参与作品意义的创作过程。因此,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读者群体与同一作品之间有不同的视野融合和视野冲突,同一作品能引起来自不同背景读者的共鸣,原因也不尽相同。《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作品,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创作的英文小说。小说在2003年出版后,引起各国读者的广泛关注,连续两年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被译为42种语言,全球销量超2000万册。小说也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中国日报》2014年刊登文章“《追风筝的人》是如何登上中国畅销书榜单的?”。文章内容指出,自2006年经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后,《追风筝的人》长久以来一直备受欢迎,并长期占踞开卷畅销书排行榜前30名,截止2015年,《追风筝的人》在中国的销量高达300多万册,作者胡塞尼也因此荣登“在中国最赚钱的外国作家富豪榜”榜首。从姚斯的理论看来,广为读者接受的文学作品必然成功满足了读者的视野期待,并一定程度上与之发生冲突,从而提高了读者的审美认知。由此,本论文选用姚斯的期待视野分析该部小说恰到好处。本文共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导论,正文和结论。导论部分为文献综述及该论文的研究意义。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为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姚斯首次运用接受美学分析文学作品意义重大,但其本身并不是接受理论的开创者,其读者期待视野理论的提出也受到伽达默尔等哲学家的影响。因此,该章分别探究了接受美学理论的理论渊源、重要意义;及期待视野等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分析可能满足中国读者期待视野的《追风筝的人》小说中的相关内容。满足特定读者群体既定的期待视野,有助于作品的接受,该过程称为“轻阅读”过程。《追风筝的人》能够引起当代中国读者群体的共鸣,必定有“轻阅读”过程的出现。因此,该章主要研究内容为小说中可能实现这一过程的相关内容,包括阿富汗动乱的历史、严重的种族歧视现象及故事中体现的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第三章分析可能与中国读者期待视野发生冲突的《追风筝的人》作品中的相关内容。根据姚斯的接受理论,一部新的文学作品受到特定读者群体的欢迎,原因不仅局限于可以满足该读者群体既定的期待视野。作品对读者既定期待视野的否定及作品内容中可以引发读者深思的的“不定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该章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小说中可能实现这一过程的相关内容,包括读者对阿米尔的救赎结果的不同态度,对哈桑悲惨的人生经历的惋惜,及小说中三种不同的父子关系。总结部分整理了本文观点,并试用接受美学理论为畅销书作家写作提出建议。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读者期待视野的发展轨迹:一方面,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文学作品受到欢迎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落空”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读者的认知,在整个文学史构建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把握两方面的平衡应该是每位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