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眩晕作为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症状为大家所熟知,因其涉及疾病较多,有一定的难治性及反复性。不管是中医或是西医均对其有一定的理解,本文通过对过去一年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病区的住院病人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以了解眩晕的流行病学资料,并了解我院对眩晕的诊治工作,从而进一步加强对眩晕临床治疗的认识。方法:源于上述目的,本文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嘉禾系统,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病区住院,并诊断为眩晕的病人资料,设计临床观察表,统计患者病例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具体病历、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入院及出院诊断等),进行数据整理分析,以图表等形式直观反映本病的发病节气、人群、年龄分布、病因、诱因等流行病学信息,并对眩晕的中医辨证分型、拟方用药等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得出相关结论,对临床工作进行总结及改进。成果:根据本研究统计可得出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①患者多为女性,以老年女性为主,从西医而言,主要与雌激素的作用相关,从中医言则与肝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②本病多发于秋季,与肺气内收,卫外减弱,故六淫外邪内侵,上犯清窍,故发为眩晕。从患者病史及诊断可见,高血压病、吸烟史、颈椎病在眩晕的发病中影响较大,三者均与患者生活习惯相关,故在治疗同时,应加强患者的宣教,令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培养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的态度。在治疗方面,西医主要予对症处理、原发病治疗为主;而中医辨证在痰浊中阻及肝阳上亢的基础上,对症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和天麻钩藤饮加减为主,与中医辨证统计具有一致性。在对中医辨证分型的统计中,除了常见的辩证分析,出现了诸如风痰、风火、痰瘀、肝肾亏虚等证型,考虑到疾病的发展性及中医辨证施治的整体性及差异性,临床医生在治疗的时候应加强关注风、瘀血等与痰浊的关系,并在治标的时候兼以固本。该研究仍有不足,作为回顾性研究有其限制性,希望在未来能扩大样本量,并设计前瞻性研究以完善相关结论,对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反思及指导的意义。结论:①中医在辨证的同时,结合患者症状及现在的生活习性,应重视瘀血及其他病邪在眩晕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与痰浊之间的相互关系。应在治标的同时兼以固本;②中医特色疗法运用较少,应针对患者症状辨证使用,合理发展特色疗法,利用有效的资源更好地改善患者症状;③西医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及原发病的治疗,本研究对西医的诊疗没有详细的分析推敲,故不能以临床指导作用;④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该病的疗效仍较明显,但该病反复性较为明显,考虑与患者生活习惯相关,故应加强患者宣教。并应完善随访工作,在帮助患者巩固治疗的同时可了解疾病的变化规律,以预防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