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冷湖构造带是柴北缘西段重要的油气聚集区,研究区内冷湖七号构造目前的勘探程度较低,预测目的层岩性的分布对于下一步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岩心、测井和铸体薄片等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属性提取与有色反演技术处理地震资料,从而对冷湖七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冷湖七号古近系储层主要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的粉砂岩、细砂岩以及平原亚相的细砂岩、含砾砂岩为主,向西南方向过渡为滨浅湖亚相的薄
【基金项目】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所承担的中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的科研项目—《盆地腹部大型构造成藏关键因素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湖构造带是柴北缘西段重要的油气聚集区,研究区内冷湖七号构造目前的勘探程度较低,预测目的层岩性的分布对于下一步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岩心、测井和铸体薄片等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属性提取与有色反演技术处理地震资料,从而对冷湖七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冷湖七号古近系储层主要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的粉砂岩、细砂岩以及平原亚相的细砂岩、含砾砂岩为主,向西南方向过渡为滨浅湖亚相的薄层粉砂岩与细砂岩沉积。结合井段的岩性特征和油气显示特征,确定了此次研究的重点层段(N1的S1、S2、S6砂层组,E32的X5、X6砂层组与E31的X1、X3砂层组)。据地震属性提取结果分析可知,均方根振幅属性与地层岩性的匹配度最好,就目标砂层组内砂体进行属性提取,结果显示:N1地层内的砂体分布不连续,E32与E31底部砂体连续性均较好。有色反演结果证明波阻抗与地层岩性的吻合度亦较好,N1除底部呈现“砂包泥”特征,其余深度段为“泥包砂”,平面上砂体分布不连续;E32底部是典型的“砂包泥”特征,其中X5和X6砂层组内砂体的连续性最好,该组地层的中部和顶部发育大套的泥岩,可作为盖层;E31X1与X3砂层组内砂体主要集中分布于背斜东南侧,而少部分X1砂体在背斜北部沿构造走向分布。通过分析储集层空间分布特征,发现E32储层孔隙空间相比其余两组地层较为发育。并结合地质成藏条件分析及重点砂层组内砂岩百分含量计算结果可知,冷湖七号背斜南侧E32X5和X6砂层组内砂体为研究区内最有利的勘探目标,其次是背斜南侧与东侧的E31X3砂层组内砂体。
其他文献
经过了前面几十年的探索和进步,地震反演技术朝着更高分辨率、更加智能合理的方向发展,华北蠡县斜坡赵皇庄地区作为油气资源重要的潜力区,剩余资源量大,剩余油藏识别难度大的难题越来越突出,仅仅依靠构造地质学和传统的反演技术难以满足实际的生产需要。本文主要是对华北赵皇庄地区进行反演方法的研究并进行实际的反演和储层预测。从测井资料和地质层位入手,首先对地震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地震剖面同相轴特点进行的四级层序的解
大规模三维地震波数值模拟是成像和反演的重要环节,当前工业界对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技术的要求一方面是具有更高的模拟精度,另一方面还应具有较快的计算速度。论文正是在上述背景下进行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聚焦于时-空域高阶精度波动方程的三维并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在传统的有限差分空间高阶精度、时间二阶精度的基础上,考虑了时间四阶、六阶精度的差分格式。在并行处理中,采用CPU并行机群,通过MPI实现节点间的粗粒度
近年来,三维地质数据可视化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对三维地质数据进行可视化建模可以帮助地质工作者更直观地了解地下介质的构造、属性变化情况,从而做出更加准确的分析解释。目前地震勘探领域的三维地震属性建模方法多是以均匀层状介质理论为基础,假设同一地层中的地震属性是均匀不变的,而略去了其中的小尺度随机扰动。这样的模型往往不能准确地对实际地层进行描述,因此本文开展了基于随机介质的地震三维建模方法的研究。本文首
干热岩是一种重要的地热资源,具有绿色、高效、稳定的特点,加快干热岩勘探开发对改善环境和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大意义。我国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分布广泛,资源储量丰富,但是面临岩石硬度高,钻头可钻性差、热破裂频繁等难题,安全高效钻井存在挑战,制约我国干热岩勘探开发进程。本文采用现场勘查和室内实验的方法,对高温泡沫钻井液体系进行研究,并对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的岩性特征和力学性质开展系统研究,结合岩石可钻性实验优
王府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的西北部,是吉林油田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块之一。下白垩统沙河子组地层岩性复杂,沉积模式不清,相带展布特征不明,特别是沙河子组底部地层发育的一套沉火山角砾岩沉积体的沉积相类型及成因尚无定论,给油田后续的科学研究及勘探开发都带来的一定的困扰。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地震沉积学等理论为基础,通过岩心观察描述,结合地震资料和单井地质资料,对
由于地层的粘滞性,地震波传播时会发生衰减,品质因子Q是定量描述地层固有衰减的重要参数,Q值的估算方法一直是地震处理中的一大研究热点。在整理总结传统Q值估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三种创新方法,分别为叠前质心频移法(QVOC)、基于叠前地震资料的振幅衰减法Q值分析和基于高低频对数谱面积差的Q值估计方法(LSAD_LH),分别从理论推导、数值模拟数据和实际地震资料应用三方面阐述上述方法的适用性和优势。本文着
全波形反演方法能够为偏移成像提供较好的初始速度模型,也可以利用其反演得到的弹性参数进行储层反演和流体判别等,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精度。由于地层的吸收衰减作用,使得地震波振幅衰减,相位畸变,为了更好的切合实际情况,通过引入复速度,利用粘滞声波方程进行全波形反演。但是全波形反演方法主要受限于计算成本和效率问题,所以有学者提出有限差分对比源反演方法。有限差分对比源反演方法是频率域全波形反演方法,该方法的正演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在地震勘探方法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中噪声压制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对于提高地震数据质量和增强解释精度至关重要。本文主要讨论了数学形态学滤波方法,开展了基于形态滤波的自适应滤波方法和保结构滤波方法在噪声压制和结构保护中的应用研究。着重研究了数学形态学在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基本理论,基于形态尺度属性来对叠前数据压制相干噪声、低频噪声和随机噪声,对叠后数据压制随机噪声。研究了信噪比估计方
叠前地震数据重构是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关键步骤,重构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地下构造的显示。近年来学者提出的压缩感知理论使得地震数据的缺失道重构不再需要满足采样定理,而是以新的思路去解决重构问题。本文在压缩感知理论框架下,首先通过试验分析,对比离散余弦变换、傅里叶变换、曲波变换以及K-SVD字典学习这四种稀疏方式,最终选定曲波变换作为本文的稀疏方式,并且结合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建立综合评价准则。接着对常用
由于可以适应任意复杂模型构造变化,逆时偏移已成为目前最流行的偏移成像方法。而在此基础上应用全波形反演思想的最小二乘逆时偏移可进一步提高成像效果,保持振幅。因此开展最小二乘逆时偏移的研究对反演地下介质构造,寻找含油气储层具有重要意义。逆时偏移基于双程波波动方程实现,良好的成像结果离不开精确的波动方程求解方法和吸收边界条件。本文首先介绍了时空域有限差分法和混合吸收边界条件。同传统有限差分方法相比,时空